问:
孩子上学后,成绩不太好。除上班、吃饭、睡觉外,我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督促孩子学习上,但他并不领情。我精疲力竭,感觉上班对我来说都成了一种恩赐和休息。有时,我真想放弃,可孩子是自己的,不管不行啊!
请问,有没有省力的教育方法可以学习?
答:
教育孩子有很多办法和技巧,其中最值得家长学习的,就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扶植孩子心中勤奋的树苗,给它浇水、松土、施肥、除虫,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
为什么这件事最值得学习?因为这是教育孩子最省力的办法。
做法就是,看到孩子心里的两个“他”:一个“好他”一个“坏他”,让孩子用“好他”打败“坏他”,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斗”。
有位老师就用这个办法帮助了自己的学生。当时,老师的班里转来一名后进生,叫小军。小军来校的第二天,就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老师想,我跟小军还不熟,不能贸然批评,如果我批评他:“你为什么不写作业?”“别人都写,怎么就你特殊?”“你是不是没把老师放在眼里?”
我的不良情绪发泄了,但教育效果肯定不好,会把小军和老师对立起来。不行,不能这么做。怎么办?
老师很睿智。找到小军后,他没有批评,而是开启了聊天模式:“小军,你刚来,咱们彼此还不太了解,不如现在聊聊。昨天我布置作业后,当时你肯定很想马上就写,可是你的心里有个声音说:先轻松一会儿吧,回家再写。回家后,你本想打开书本写作业,可是那个声音又说:吃完饭再写吧!吃完饭,你拿出书本正想写作业,可想看的电视节目开演了。你正犹豫写不写时,那个声音又说:不如看完电视再写。看完电视,时间已晚,你有些困,那个声音又说:没事,明天早晨写也来得及。万万没想到,早晨你起晚了……”
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小军就一脸惊讶:“老师,我就是这么想的,您怎么知道?”
老师解释:“人的心理都是这样的。本想勤奋学习,可有时就是管不住自己,结果越拖拉越行动不起来。不过,如果你总拖拉,等拖拉的树苗长大,占据了整个花园,勤奋的树苗见不到太阳就会慢慢枯萎,到那时,你干什么都会拖拖拉拉。”
小军有些着急:“老师,我不想干什么都拖拖拉拉。您有没有好办法可以帮我?”
“有啊!很简单,你让勤奋的树苗长大、不让拖拉的树苗长大就行了。具体做法就是,不给拖拉的树苗浇水、施肥。拖拉一露头,你就对它说:你歇会儿吧,我要写作业。你写了一会儿作业,有点累了,拖拉又来捣乱,你还是别给它机会,告诉它:我还要练字和写作文呢。拖拉在你这里得不到机会,就等于断了水、断了肥,过些日子就枯萎了。你不浪费时间,做了很多作业,等于给勤奋的树苗浇水、施肥。勤奋的树苗越长越大,这样不管以后干什么,你都不会拖拖拉拉。”
小军很高兴,当即表示听老师的。
老师知道这事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孩子开始写作业,就比不写强。不怕慢,就怕站。
所以,他允许小军写和大家不一样的作业—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小军先写简单的作业,再写较难的作业。小军见老师这么理解、照顾他,自然不想辜负老师,所以每次作业都认真完成。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军的成绩渐渐赶了上来,两个月后他开始和其他同学写一样的作业。
您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做法。
教育孩子时,不要直接否定孩子,而要看到孩子心里不愿犯错的那个“好他”,肯定“好他”,鼓励孩子用“好他”打败“坏他”。
即:先理解、引导,表达信任;再降低标准,鼓励他完成简单的任务;后加大难度,让他慢慢进步,追上同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