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再见!

2025年4月27日一早,图灵编辑部获悉陈永明教授辞世的噩耗,对失去一位科普前辈感到十分沉痛。本文由负责陈老师作品出版的编辑执笔,以纪念这位热情、认真的数学科普作家。

陈老师是很多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的老师,自己多年在一线教学,教小孩子,也教大孩子怎么教小孩子。他在数学教育和科普圈里,早就桃李满天下了。

我们大约在五年前认识了陈老师。当时陈老师说,自己在大约10年前,写过一套数学科普书,只是前次销售不理想。他问我们,是不是自己写的东西不适合现在的小读者看了?编辑看了看这套书,觉得内容十分亲切——这不就是80后和90后小时候熟悉的数学故事书吗?这么有意思的东西,陪伴了一代人的数学学习和成长,现在也未必会过时啊。

陈老师听了我们的意见很高兴,但仍然不放心,于是在80岁高龄,耗时半年,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修定、更新了这套书的内容。我们又请了年轻的插画师重新配了插画,于是就有了《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上):代数奇思》和《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下):几何妙想》这套书。

这套书重新出版后,销量大增,成为很多中小学校推荐的课外读物。有的学校老师甚至组织孩子们在假期间认真阅读这套书,并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我们也借机问过大读者和小读者,为什么喜欢这套书。他们说:书里不光有数学,还有很多幽默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甚至猪八戒、鲁智深也跑来“搅合”数学问题,多有意思。

孩子们的阅读笔记

《写给青少年的数学故事》小获成功之后,我们再次找到陈老师,想知道他之前还有没有出版过但现在已不再销售的科普作品——很多好书随着时间流逝被市场淡忘,如果作者年事已高,无法积极营销的话,那这些书就常年无人问津了,十分可惜。第二天,陈老师就拍了一些他在多年前出版过的样书照片。

我们像捞到宝贝一样,从中仔细挑了挑,发现一本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数学思维培养的书,于是在第二年出版了《“数学脑”探秘》。这本书也很有意思。其他书都是从题开始讲,最后落在一种思考法上,但这本书是从思考法开始,然后看看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陈老师觉得,做题当然很重要,但是孩子们往往对思考法不敏感。你如果正着讲,他们做完题可能就跑掉了,没有耐心再深究后面的思考体系。所以,不如给他们倒着讲,而且一种思考法还对应着不同的题目。有时候,孩子们会突然发现:原来貌似不相干的两个问题,居然可以用同一种思路解决!

陈老师年逾80岁还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用来发表有趣的数学文章,帮助别人宣传图书,还号召自己的同学、学生和同行多写书、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数学教育和普及环境。

陈老师多次跟我们提到数学前辈华罗庚院士和张景中院士为青少年数学科普所做的贡献:除了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些前辈热心科普事业,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学习需求和难处,树立了科普创作的好榜样。

在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横梁四句”中,有一句是“为往圣继绝学”——传承和发扬前人的学问与智慧。科普出版其实就肩负着这样的责任。数学科普书,可以承载人类文明史中最精妙的智慧,促进一代代新人对数学的热爱,也可以解决学习数学中的实际困难。这里面应该有知识,有乐趣,也有希望。

陈老师走得实在太突然了。他还有几本小书的书稿放在我们这里,等待修定和出版——事情没做完,他就去世了,想想真的十分遗憾。但书的一个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超越作者的寿命流传下去。书有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让一个人的思想不被时间带走——这么想的话,好像又不那么遗憾了。

陈老师,再见吧,我们书里再见!

陈永明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职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陈老师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1997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而且热衷数学科普事业,并在2015年被授予“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称号。陈老师曾在中央电视大学、上海教育电视台授课100余节,出版书籍60余种,发表论文数百篇。

Like

Share

Popular

Comment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4月29日 15:05[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