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江苏工人报
本报记者 谢丹娜
她,从教68载,把一生都献给小学教育事业;她的“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理念,影响了无数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为我国小学教学和国家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她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原教师斯霞。
1927年,17岁的斯霞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国语、算术、常识。5年后,她来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任教。在旧社会,小学教师的地位很低,不少教师选择另谋生路。在斯霞的人生历程中,好几次出现了可以找到“更好的岗位”的机会,她放弃了;好几次遇到过失业的威胁,她仍然向着小学教师这一行;晚年,领导要她当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她不肯就任,拖了两年,还是坚决辞去了。
1958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一年级班进行小学六年改五年的试点,斯霞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担任试点班的班主任。她认为既要缩短一年学制,又不能增加教学时间,只有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上改革。
斯霞将新中国成立后使用的小学教材都找了出来,根据儿童的生活认知进行改编,删掉重复的部分,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她从不采用延长学习时间的办法,而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力求将课讲得生动活泼。
在教学方法上,斯霞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总结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课文教学”的方法,教生字和新词由此变得自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也更容易接受和巩固。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这些宝贵的教学经验,都被斯霞收录在自己的著作中,她著有《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教育经验选编》等书。
真正让斯霞跻身教育家行列的,是她对初等教育的深刻理解。她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叫对学生有母爱。”
她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用爱陪伴学生成长。课上,她教孩子们学文化、学知识;课下,她和孩子们一起爬山、游玩,用心体察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个性心理。
在学生们的心里,斯霞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的床铺,学生们睡过;她的衣服,学生们穿过。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温饱冷暖,无不牵挂在她的心上。
南师附小的校门口,原先比较低洼。每到下雨天,校门口便成了一个大水塘。这对于七八岁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上学时,斯霞早早地站在校门口,把孩子们一个个背过来;放学了,又把他们一个个背过去,看着他们安全地离去。这样的做法,她坚持了许多年。
“终身许给少年儿童”,这是斯霞用一生践行的初心。她常说:“我最爱学校,我喜欢孩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感到自己永远年轻。”1978年,斯霞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197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那时她已年近70岁,仍坚持在南师附小上班、上课,直到85岁高龄才退休。2019年12月,斯霞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会感到温暖。”诗人臧克家为斯霞所作的诗,正是对她“童心母爱”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