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个小学生涌进西安华夏文旅海洋公园,个个眼睛瞪得像铜铃,兴奋得像过年。这不是普通的春游,而是场科学和历史的大冒险。4月23日,灞桥区热电小学带着孩子们,冲进海洋馆和丝路秀场,脑洞大开地学知识。
一进海洋馆,孩子们就傻眼了。巨大的鲸鲨在水里慢悠悠地游,像辆大卡车。旁边的水母缸更神奇,水母一缩一放,灯光跟着节奏闪,屏幕上还能看到数据跳动。原来,水母的动作被科技“翻译”成了图表,学生们看得直喊:“这也太酷了!”他们掏出本子,记下水母怎么靠收缩伞盖游动,科学原理一点不枯燥。
接着,孩子们冲去看海豚表演。舞台灯光像彩虹一样变来变去,水面映得五颜六色。海豚一跃而起,翻跟头、钻圈圈,屏幕上还放大了它们灵动的身影。训练员说,海豚能听懂指令,聪明得像个小学生。孩子们一边鼓掌,一边讨论海豚为什么游得那么快,脑子里全是问号。
海狮表演是当天的重头戏。胖乎乎的海狮摇着身子走上台,逗得孩子们哈哈笑。它们会接圈、顶球,还能算简单的数学题。训练员说,海狮的脑子特别灵活,记性也好。孩子们一边看一边学,明白了海狮靠尾巴和鳍保持平衡,生存本领可不简单。
这场研学不只是玩。海洋馆里,孩子们知道了海水酸碱度对珊瑚的影响。丝路秀场,他们了解了古代商贸的艰难和智慧。海狮表演让他们看到动物也有自己的“技能包”。老师说,全国有超过5000万中小学生参加过类似研学活动,西安这所小学只是其中之一。
活动背后还有深意。学校想让孩子们不只是死读书,还要动手动脑。海洋馆的科技展示,教他们观察自然;丝路表演,让他们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这样的活动,正好呼应了“一带一路”的精神——交流、合作、共赢。孩子们在乐趣中,悄悄种下了家国情怀。
回程的大巴上,孩子们还在叽叽喳喳。有的讨论海豚怎么呼吸,有的争论丝路商队带了啥货。车窗外,公园的丝路雕塑亮起灯光,像在送别这群小探险家。老师笑着说:“他们回去肯定得跟爸妈讲一天!”果然,第二天,家长群里全是孩子们的“研学日记”。
这场活动也有讨论空间。有人觉得,研学花钱多,学校组织太费劲。但家长们说,孩子学到的东西,课本里可找不到。比如,海洋生态的知识,课本只有几页,哪比得上亲眼看鲸鲨游?还有丝路的场景,书上干巴巴的文字,哪有全息投影震撼?
数据也说明问题。教育部2023年统计,全国中小学研学活动覆盖率已超60%。西安这所小学,只是千千万万学校的一个缩影。研学不只是游玩,更是让孩子把知识装进脑子,把文化刻在心里。
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带回了满满的收获。他们学会了观察、思考,还对祖国的历史和自然多了份热爱。以后,他们或许会记得,那天在海洋馆的惊叹,在丝路秀场的震撼,还有海狮拍手时的笑声。这些,都是课本给不了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