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依然需要一字一句“慢”读书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张帆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倡导通过阅读开拓视野、传递智慧,为人类共建更美好的明天。在AI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我们或可延伸出另一个问题——AI时代,我们还需要一字一句地“慢”读书吗?

有人说,现在已不是手捧一本纸质书的阅读时代。随便打开一款阅读App,不论是世界名著,还是言情小说,统统都上线了“听书”功能,甚至有些平台专门邀请名人名家通读全书,主打一个“随身听”。从《3分钟带你读完〈红楼梦〉》,到《全网最细!万字解析世界名著〈百年孤独〉》,似乎经典作品可以无限压缩,就像太上老君的“灵丹妙药”,小小一颗浓缩天地之精华。

这些轻量化、网络化的阅读形式,让对浓郁书香和细嚼慢咽的坚持,略显古板迂腐。但文字仍是获取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就像短视频再精美,也无法穷尽一千个读者心中对哈姆雷特的想象。一味贪快的阅读,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高损耗”。内容折叠的代价,是读者从书籍中汲取“营养量”大打折扣。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读书,不只是为了记住知识、获取信息,更是一种启蒙,通过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促使其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主动搭建起个体的世界观。

就这一点而言,音频读书多是被动接收,相比于仔细琢磨上一句的内容,人们更怕听漏下一句;视频读书的局限或更大,若发布者没有注意到某些细节,只以自己的理解来传递分享,就更容易出现偏差……阅读,既要用眼看、用耳听,更要用脑想、用心品,即读者要带着个体的人生经验,去体悟字里行间的内涵。正是这样的“文火慢炖”,方能激发想象的魅力,撑开思辨的空间。

一字一句地品味经典,放慢的是阅读速度,增加的是价值温度和认知厚度。观落日余晖,脑海中不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也会想到王勃登高望远时的辽阔意境;看烂漫春花,会脱口而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从繁花绽放中感受生命的喷薄。书到用时方恨少,积累词汇、引用诗词,当然不是读书有“用”的全部,让思维认知不囿于所见,更广阔的世界才会展开在眼前。

AI本质上是综合加工人类信息的一种工具,当人类发展全面了,AI才可能有更长足的发展。如果人类不能通过深度思考和读书,去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又如何能寄希望于AI?多些沉静深刻,少些浮躁浅薄,最是书香能致远,愿我们勤于读书,不只在世界读书日。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