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每周1课时

本文转自:成都日报

成都印发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

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每周1课时

本报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菲菲)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2025年至2027年,全市基础教育领域以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抓手,推进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深度应用。

根据《行动方案》,2025年至2027年,成都将每年培育并推广80个左右基础教育学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3年内推动3至5个区(市)县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区域整体应用,实现“构建工作机制—健全发展体系—形成应用生态”阶梯式发展。

成都将围绕德育、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学校治理、教师成长8个领域,推动区域和学校有序探索建设应用场景。

例如,在“人工智能+教学”融合应用方面,成都将围绕推动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组建跨区域、跨学校的人工智能学科教研组,推动教师智能备课助手、学生智能学伴、智能作业批改分析等应用。围绕课堂教学管理,配备课堂实时分析的智能设备及信息系统,构建高效课堂管理场景。围绕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每周1课时、每学年不少于30课时的人工智能与学科融合的课程教学。

如何确保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耦合落实见效?《行动方案》在支持保障方面,围绕场景培育、成果推广、能力培训、教研指导、组织实施5个方面,明确了20项支持举措。

接下来,成都将每年培育并推广80个左右“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项目”,并组建“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培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同时,在市级开展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人工智能应用领导力培训,组织优秀教研员、学科教师人工智能应用“种子教师”培训,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教师培训课程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实现全员覆盖。

此外,在教研指导方面还将成立跨学科的市级人工智能教研中心组,建立人工智能应用教研体系和课程教研体系;市级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等评选,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课例)占比不低于20%。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