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会说话”的铭牌撬动科普创新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刘啸宸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和自然历史的重要载体,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它承载着收藏、研究、保护和教育等多重功能。科普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是增强博物馆宣传和科学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香港大学博物馆专业面向区域和时代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让“因地制宜、针对性培养、特色化培养”成为新常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香港大学博物馆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地方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科普性和趣味性的整体把握提升教育功能

国内动植物类展览馆现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展品铭牌设计具有传递价值、内涵理念的作用。香港大学经过广泛调研,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知名动植物类展览馆科普展示内容的基础上,认为展品铭牌应该包含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信息。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研究生物的演化过程,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扩大展馆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科普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率,选取科普展示内容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权威阐释为传播立威信;二是以趣味解读为传播焕活力。

内容的权威性是科普展示最本质、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当前国内以动植物为主的展示机构,出现较多的问题是铭牌展示存在科学性偏差。动植物学名通常包含拉丁学名(双名法)、中文正式名、俗名/商品名三层结构,其中采用双名法的拉丁学名为自然科学中唯一全世界通用的名称。而很多展示机构缺乏严格的审核和校对,导致出现遗漏或张冠李戴现象,严重削弱了科普教育的有效性与参观体验。

在科普性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增添趣味性。教学相长是动植物展览馆科普教育的主要作用,也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路径。香港大学博物馆专业研究通过恰到好处的展示表达,让公众发现生物有趣的一面,从每一个简单的自然观察开启,找回更加友善的方式去和自然和睦共处。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良性结合构筑主题特色

自然类博物馆所展示物种的稀缺性通常能够引起参观者的兴趣。香港大学博物馆专业研究发现,展馆铭牌内容合理运用文创赋能、互动引导等现代手法展示纷纭多变、具有地域特征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可以凸显丰富的地域生态多样性,让参观者领略到不同生物种群的独特魅力。

例如,以香港大学博物馆专业在国外参与的社区科普展牌设计为例。通常情况下,评估物种种群受威胁程度,一般会采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作为主流参考标准,配以不同颜色的标签着重区分。但如果此物种具有典型特殊性,则选择将物种特殊性评估放在IUCN评级之前。比如,香港的外来物种,小葵花凤头鹦鹉Cacatua sulphurea(Gmelin,JF,1788)其实是极度濒危(CR)物种,因此选择将该信息在铭牌上优先标示。这样的格式可以更清晰更有指向性,让参观者有更正确的认识。

引导性和扩展性的有机互动促进展示延伸

广告传播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信息鸿沟”,即展示一些特别或引人入胜的内容,吸引人们点进去补全信息鸿沟。作为借鉴,展馆铭牌上所书内容要避免主题多、碎片化和主题之间缺乏逻辑关系等问题,更要发挥互动功能以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有效沟通。在动植物展示机构中,科学呈现物种基础信息不仅是命名规范与种群评估的延伸,更是构建公众认知的核心环节。因而,铭牌制作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

香港大学博物馆专业积极推动对动植物展品隐藏的价值内涵研究,通过开拓展示铭牌的引导性和扩展性,使得展品得以被全面诠释,为吸引观众奠定基础。引导性是展示内容需要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从认知、心境、观念等多方面着手,通过讲述动植物在野外的生态现状、栖息地保护等情况,可以有效引导参观者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引导公众意识到动植物保护人人可为,并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扩展性则是为了延伸展览的路径。由于展馆现场的局限,游客量大且游客的停留时长有限。香港大学博物馆专业实践发现,铭牌内容篇幅需要尽可能凝练,只突出最具有典型特征的方面。同时,撰写展示铭牌文案时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要转换成通俗用语展示。依托当下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的趋势,展览馆可以选择将科普展示与新媒体相结合,多样化展示科普资讯。例如,在铭牌上附加二维码,便于参观者了解更多的知识,增加科普宣教体系的科学性,拓展获取知识的渠道。

 (作者系香港大学在读硕士)


(教育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