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兴百年 “书香李河”声名远

本文转自:襄阳日报

老河口市李河村:

“耕读传家”兴百年 “书香李河”声名远

全媒体记者 姜雁冰 余子威 通讯员 凌万

在老河口市孟楼镇李河村,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明末清初,李氏的迁始祖李蛟带家人逃难到李河村,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教育后人要“日入开卷,日出把锄”,出了不少秀才和教书先生,该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才之乡”“书香门第”。

近年来,李河村兴产业、走富路、兴文化、展形象,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修建“伯阳书院”、乡村作家巷等,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如今,“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成为该村村民共识,“书香李河”品牌声名远播。

“李氏家训”传百年

来到李河村,村口牌坊匾额上镌刻着“经传道德”四个字,两边写着“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李河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利告诉记者,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称李耳,该村大多数村民姓“李”,便把“守道德”作为立村准则传承下来。前些年,村里修建了一个小湖,为其命名“耳湖”,打造了一个“耳湖公园”,公园建设理念也取自老子的“道法自然”。

从李蛟带家人落户以来,“耕读传家”便成为李氏后人的追求。该村81岁的老人李春年说:“惟读书可以使人敬,惟至诚可以使人感,惟耕田可以不求人,这是村里的祖训。祖训告诉李氏后人,要以耕田为本分,要以读书为追求。”

如今,李河村立足本村实际,既保留传统美德,又融入时代新风,将祖训融入村规民约,引导广大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尚,制定出易记好传的李河村村规民约。

“勤读书,飘书香”“俭持家,莫浪费”“邻里间,和为贵”“不铺张,不攀比”……村规民约结合本地文化特色,将耕读传家、孝老爱亲、诚信守诺、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平安知客”促和谐

在襄阳,“知客”或“知客人”是指村里或社区中有一定威望、口才好、懂礼节的长者。他们牵头办理红白喜事以及各类宴席活动,替主家张罗宴席举办、主持、招待客人等工作,一般不收取费用,在当地有较高的威望。

李河村在基层平安建设中,把农村“知客”组织起来,利用其贴近群众、有威信、人熟地熟等优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积极宣传政策法律、村规民约,深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务实管用的平安建设新路径,创建“平安知客”品牌,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支点”。

前不久,李河村的老刘和老李因耕地边界问题发生争执,双方都认为是对方把庄稼种到了自家田里。眼看双方矛盾将要升级,“平安知客”李海涛及时站了出来:“我在这儿听了半天,你们就是为了这巴掌大的地块起争执。大家都是几十年的邻居,没必要发火。如果你们相信我,我来重新量一下(边界)。”

李海涛仔细勘察现场,认真丈量老刘和老李家的耕地,最终发现因雨水冲刷,耕地边界“移位”,导致双方误认为对方“侵占”自己的耕地。李海涛重新明确了边界,并钉好木桩进行确认。最终,老刘和老李握手言和,同意按照确认的地界进行耕种。

“平安知客”行走在百姓中间,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村民拉家常、化矛盾、聊产业、谈振兴,引导村民共同参与村级事务协商,按照依法调解、以德协商的原则,将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化解在“最后一公里”,促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除了充当“矛盾纠纷调解员”外,“平安知客”还是“民情信息收集员”“政策法律宣传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和村民需求并及时反映,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引导群众遵纪守法,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奢侈葬礼、闹婚恶搞”等不良习俗,营造孝老爱亲、团结和睦、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尚。

“书香李河”倡读书

如何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李河村秉承“耕读传家”祖训,坚持文化滋养,丰富乡村文化“精神仓”,深度挖掘书香文化,打造“李河作家巷”,教育李河后人“耕读传家,世代书香”。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该村作家巷墙上挂满了关于“读书好”的名言名句,号召村民在闲暇之余多读书、读好书。

该村图书馆藏书三四千册,村民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在此开展读书分享主题活动。为提高村民文化水平,李河村建立了数字书屋,村民只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小程序就可以免费看各种图书。

李河村还新建了“伯阳书院”。伯阳书院的正厅前挂着一副楹联,上联是“一物不知以为深耻”,下联是“遭人而问少有宁日”。这是李河人求知求是的自我鞭策。书院两侧的厢房,则布置为“李河村史馆”,让子孙后代学习先辈精神,与时俱进,不忘初心,奋力拼搏。

孟楼镇还在“伯阳书院”常态化开展“礼孟润心”中小学读书活动,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阅读,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教育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