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输不起” 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孩子在面对失败时,会表现出沮丧、愤怒甚至逃避的情绪,这不仅影响他们当下的心态,更可能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实,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孩子缺乏正确的挫折教育。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挫折教育的常见误区
(一)挫折教育就是要不停地打击孩子
不少家长认为,只有不断打击孩子,才能让他们在挫折中成长,秉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理念,害怕夸奖会让孩子骄傲自满。然而,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就像演员胡歌,尽管他在演艺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母亲从小对他进行挫折教育,极少表扬他,这让他性格中缺乏自信。如果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肯定,他们不仅不会越挫越勇,反而会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孩子需要在鼓励和肯定中建立自信,才能有勇气面对挫折。
(二)多给孩子制造挫折,他才能愈挫愈勇
有些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生活太顺遂,没经历过什么挫折,于是费尽心思给孩子制造挫折,比如送孩子去夏令营吃苦,或者让孩子去穷苦地方体验生活。但实际上,孩子成长中的挫折无处不在,像 4 岁小朋友没被选上幼儿园文艺演出、5 岁小朋友和好朋友闹矛盾、6 岁小朋友学不会握笔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挫折。与其刻意制造挫折,不如抓住生活中的这些小挫折,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三)挫折教育要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不能让他产生依赖
孩子的大脑发育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大脑中负责权衡利弊、疏导情绪的前额叶要在 20 岁出头才发育成熟。如果家长只把困难丢给孩子,不管不顾,孩子总是无法实现目标又孤立无援,很可能会造成 “习得性无助”,即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听任摆布的行为。所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而不是一味要求他们独立解决。
二、正确的挫折教育方法
(一)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比如孩子没考好,不要立刻指责,而是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不管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会爱你,如果你需要,我们随时乐意帮忙!” 或者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他们在自己肩头哭一会儿。只有孩子接纳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才能更从容地去解决问题。
(二)让孩子认识到失败和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
研究表明,孩子在 5 - 9 岁期间受父母影响,容易形成对失败和错误的认知。如果父母认为失败和错误不可饶恕,孩子就会惧怕失败,成为 “完美主义者”。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失败和错误是人生的常态,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当孩子出错时,不要怨天尤人或打击体罚,而是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挫折。
(三)帮助孩子养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引导他们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把责任归咎于外界。比如孩子摔倒了,不要打地说 “都是地不好”,而是问孩子为什么会摔倒,下次怎样避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或记录下失败的原因、解决办法、不可控因素以及接下来的行动。让孩子养成以 “目标” 为导向,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业和事业中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