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童”到英雄的成长密码

本文转自:湛江日报

从《哪吒2》看李靖夫妇的教育智慧

从“魔童”到英雄的成长密码

  本报记者 骆丽华

  日前,《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国内票房再次刷新。为什么这部电影值得被众多观众“二刷”甚至“三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很多年轻家长能从片中角色的经历和所作所为得到一些教育启示。

  李靖夫妇的教育让哪吒从“魔丸”到英雄的蜕变……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哪些教育智慧呢?让我们从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解析一下吧。

  无条件接纳:

  与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

  首先,李靖夫妇对哪吒无条件接纳,与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为孩子奠定了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石。

  在影片中,哪吒从小就因“魔丸”身份被世人唾弃,但他的妈妈殷夫人始终把哪吒当成正常、善良的普通孩子一样来爱、陪伴、引导,用行动诠释“无条件的爱”。特别是影片末尾最打动人的殷夫人给哪吒的那个拥抱——哪怕此时哪吒满身尖刺、三昧真火熊熊燃烧,殷夫人也毫不犹豫地张开双臂拥抱他,即使被刺得鲜血淋漓。这一画面不仅是母爱的具象化,更体现了安全型依恋的心理学内核——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为孩子构建了稳固的情感港湾,使孩子在面临挑战、冲突时,仍能有足够的自信与底气去面对,拥有很高的价值感。

  温馨提示:“接纳不是纵容,而是父母用爱的目光穿透世俗标签,让孩子在归属感中生长出征服世界的勇气。”

  情感联结:

  超越言语的高质量陪伴力量

  殷夫人身为武将,却坚持用碎片化时间陪伴哪吒。她以踢毽子为媒介,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在游戏中传递价值观。这种高质量陪伴不仅满足了儿童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更通过非言语互动建立了深层情感联结,成为哪吒对抗孤独的核心力量。

  温馨提示:最好的教育往往发生在餐桌旁、游戏间——因为心灵的温度,总在琐碎时光里悄然传递。

  亲子双向成长:

  家庭系统的动态平衡

  殷夫人不仅是母亲,更是哪吒的“成长伙伴”。她陪哪吒踢毽子的经典场景,看似平凡,却暗含家庭系统理论的精髓——亲子关系是双向影响的动态过程。当哪吒问“娘不怕我吗?”殷夫人捂着被毽子击得生疼的身体,笑答:“你是我儿,我只怕你孤单。”这种平等对话,打破传统权威式教育,让哪吒从“被定义者”蜕变为“自我定义者”。

  温馨提示:教育是一场双向修行——父母放下“完美期待”,孩子才能拥抱“完整自我”。

  坚持正向引导:

  激发孩子的善良与自信

  李靖夫妇从不以“魔丸”定义哪吒,而是坚持通过正向激励唤醒他的善良与内在动力。例如,哪吒因救孩童误毁村庄,李靖并未责骂,而是引导他:“你救了人,但方法需改进。”这种成长型思维的教育方式,通过聚焦、放大孩子的正面、积极动机与行为,又帮助哪吒建立了自信,最终将他的“破坏力”转化为守护苍生的力量。

  温馨提示:“教育不是修剪枝丫,而是点亮心灯——让孩子在试错中看见自己的力量。”

  给足试错空间:

  提供自主性发展的土壤

  影片中,哪吒多次因冲动闯祸,但李靖夫妇始终给予他试错的机会。例如,哪吒擅自挑战天劫咒,李靖并未阻拦,而是默默为他寻找解咒之法。这种“信任而不放任”的态度,让孩子在探索中形成独立自主与担当责任意识。

  温馨提示:“真正的抗挫力,源于父母允许孩子跌倒,然后鼓励他自己站起来,而非事先替他们扫平所有荆棘。”

  结语: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闹海之路”

  李靖夫妇的教育智慧,本质上是将心理学理论与人性洞察完美融合:以无条件的爱为底色,用信任搭建脚手架,在试错中培育韧性,最终让哪吒完成从“魔性”到“神性”的升华。正如影片结尾,哪吒撕裂天幕呐喊“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不仅是哪吒的独立宣言,更是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闹海之路”,而非履行世俗的“完美答案”。


(教育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