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就业”双证融通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 王宏志

■ 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体系

■ 构建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学校—学院—专业”三层级校企协同育人管理机制

■ 采取“大一结束选专业,大二结束选产业,大三结束选企业,大四结束选职业”培养路径

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一所具有天然产业基因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全面学习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产业需求驱动、办学定位精准的办学经验,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坚守“工科特色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卓越现场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成效。

一方面,学科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聚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及临港、闵行区域产业布局,积极打造培育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特色学科群,加快布局数字经济等新兴专业。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过程深化校企协同。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体系,让生产线进校园、工程师上讲台;联合技术攻关,破解“两张皮”难题,真正实现学校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共同参与。为此,学校建立“行业产业主导”的学科专业委员会管理机制,从管理体制上改变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内循环决策流程,构建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学校—学院—专业”三层级校企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建立“产业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快速响应机制。成立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产业需求调研分析长效机制,推动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积极构建“全过程融通”的全周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双学习场景,引驻结合创设产教融合实境课堂;双能力培养,项目化驱动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双教师队伍,打造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师资团队;双证书认证,推进“招—培—就”全程联动;双发展通道,构建个性化发展培养体系。

学校优化招生选拔与培养方式,基于“宽口径培养、按需编班”,采取“大一结束选专业,大二结束选产业,大三结束选企业,大四结束选职业”培养路径,实现学生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驻企培养过程中,学生考取工艺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职业技能证书,实现“学历+就业”双证融通,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责编:王涛 )
2025年04月17日 11:0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