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化解家庭教育痛点

本文转自:湛江日报

专家解码亲子沟通密码

支招化解家庭教育痛点

  本报记者 林宇云 见习记者 黄芷倩

  “怎么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辅导作业时情绪不好,怎么控制呢?”“我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怎么带领孩子一起学习……”这些在日常亲子沟通中普遍存在的困扰引发广大家长共鸣。

  4月2日下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谭舒琦受邀作“家庭教育 亲子的沟通密码”讲座,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互动体验,为家长现场传授亲子沟通实用技巧,手把手为在场嘉宾解锁亲子互动的密码。

  拆解亲子互动“隐形地雷”

  讲座一开场,家长们纷纷向讲师倾诉困惑,“情绪控制力不足”“沟通方式单一”“电子设备手机管理难”成为高频诉求。谭舒琦让在场的家长思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期待是否发生变化。

  “孩子出生的时候只期待她健康快乐,如今却被成绩排名牵着走”陈妈妈的感慨引发集体反思。谭舒琦敏锐捕捉到家长期待变化的深层原因,以“爱的初心”为支点,引导大家重新审视亲子关系,现场气氛逐渐从焦虑倾诉转向理性思考。

  在分组研讨中,家长们两两为一组,通过“案例分享+互评”模式互相点评对方的内容,对自己陪伴孩子的方式、频率,孩子是否喜欢和享受这样的陪伴;与孩子的互动状态是否顺畅,是否有矛盾、存在什么矛盾;家长认为孩子最喜欢自己哪一点、最讨厌自己哪一点这三方面内容展开激烈探讨。

  现场数据显示,70%的家长日常陪伴以作业辅导为主,50%的亲子矛盾源于沟通方式单一,80%的家长不清楚孩子对自己的真实评价。“我说东他偏往西”“我要求他自主收拾,他马上生气”等真实案例,暴露出“自我中心式”沟通的普遍困境。大部分家长都以自己为出发点,不够关注和关心孩子的个人世界,日常没有形成平等的交流对话方式,导致亲子沟通矛盾发生。

  谭舒琦系统梳理亲子沟通过程中的“雷区”,主要有常常严厉指责、缺乏时间陪伴、过度保护、过度关注和掌控、缺乏赞美肯定、不公平不平等、翻旧账等,往往伴随“你总是”“我早就说过”“再这样我就”“你这算什么”等雷区话语,还有情绪发泄式说教、你死我活式沟通等,这些构成亲子关系的“负向循环链”。

  在场家长们通过问与答的方式,互相了解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会触碰到的“雷区”是什么;以后用什么方式调整自己;是否可以很快调整;如果没办法马上调整,家人是否可以提供支持等。

  现场播放了教育短片让多位家长红了眼眶。“每个扫兴的瞬间,都在消耗孩子的情感账户。”谭舒琦的点评直指要害,她说,避开雷区的核心,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留时间等待,给予孩子探索、试错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家长自身成长,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开拓视野、增长见闻。

  构建情绪急救“缓冲带”

  “我女儿在学校受了委屈,但是过去几个月了还不愿意和我敞开心扉,偶尔还对我发脾气。”李女士的案例引出情绪管理专题。谭舒琦现场演示“暂停—共情—共创”情绪急救三部曲:当冲突爆发时,可以借“妈妈需要冷静五分钟”等话术按下暂停键;通过“你现在感觉怎样?因为什么事?希望怎么解决?”三阶提问设身处地感受孩子的情感,实现深度共情;最终以“我们一起想办法”开启协作共创模式,共创还需要建立在对孩子的喜好十分了解、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一起探索的前提之上。

  “孩子顶嘴背后的潜台词,可能是‘我需要话语权’”。结合发展心理学理论,谭舒琦剖析情绪背后的未满足需求——12岁以下儿童多寻求安全感,青少年则更重自主权。现场家长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换位思考,亲身体验从“你怎么又犯错”到“发生了什么”的语境转换。这种视角转变让李女士感慨:“原来我一直在解决表面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信号。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重构电子设备管理逻辑

  面对家长们最焦虑的“手机争夺战”,谭舒琦颠覆传统管控思维。心理学知识“禁止悖论”实验数据表明,被限制玩手机的学生,在后续测试中注意力反而更多停留在电子设备上。她从脑科学角度解释,过度压抑会激活杏仁核的稀缺敏感机制,诱发报复性使用行为,压抑会催生更大的诱惑。如果一味禁止孩子接触手机,现实后果是孩子可能在学校或朋友家中报复性使用,产生“地下行为”。而正确的替代方案是用“有限满足”代替“绝对禁止”。

  “数字原住民需要学习的是驾驭科技的能力,而非与时代绝缘。”谭舒琦分析了当前科技发展趋势面临的必然挑战,未来社会需要每个人具备数字素养,如信息检索、在线协作等能力,完全禁止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等于剥夺孩子习得关键生存技能的机会。因此,家长需要做好融入与管理两大课题。

  她现场展示“有限满足”操作模型:小学阶段可建立“20分钟任务换取10分钟游戏”的契约机制,中学生则可参与制定“周末3小时自由使用”规则。在场一些家长在交流中表示,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反而能培养孩子的信息筛选、时间管理等现代素养。

  教育的哲学思考:从对抗走向共生

  尾声环节,谭舒琦以“乌鸦与天鹅”的隐喻升华教育本质:在乌鸦的世界里,白天鹅都是有罪的。她说,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世界,理解“每个人生而不同”这个事实,我们的心态就平和了。想要活出更广阔的道路,就要去跟更高频的人在一起向外探索,不管是工作、生活、学习还是娱乐。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每个人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教育责编:王涛 )
2025年04月14日 09:59[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