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家住湖南耒阳的“00后”钟芳蓉,终于收到了心心念念的北大录取通知书。
看着女儿欢欣雀跃,她的父母,心中却有些许忐忑。
原来,钟芳蓉虽然考上了北大,但就读的专业,却是被称为“最孤独专业”的考古系,就读古生物学专业。
这个专业冷门到什么程度呢?在钟芳蓉考上之前,就有一位2010年入学北大考古系的学生,曾经晒出过一张仅有一人的“毕业照”。
网友调侃道:“这下,钟芳蓉在学校可是逃不了课了,她一旷课,全系带着老师都能放假!”
这个专业,究竟为什么如此冷门?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钟芳蓉又去了哪儿?
北京大学考古系,正式名称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立于1922年。
虽然现在成了冷门学科,但在创立之初,却是响当当的“开山大宗”。
文博学院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马衡,1934年,马衡调任到故宫博物院任院长,院长就换成了大文豪胡适。
从建国以来到“文革”时期,文博学院输出了一大批考古专业人才,并且还探索出了最适合我国本土考古的“北大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但考古资源毕竟相对有限,进入21世纪之后,全世界的考古事业都在走向没落,文博学院也无可避免地陷入了招生困境。
并且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考古专业的“滤镜”也被打破。
这个专业的学生,基本每天都是在跟田野打交道,不然就是刷一些远古化石。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北大还是在2008年设立了古生物学专业,从这个专业开创之初,就并没有多少人看好。
其实如果仅仅是课程内容枯燥点、就业前景单调点,仅凭“北大”这块金字招牌,招到的人也不会少。
但这个专业虽然有这么多的“问题”,分数线却并不低,要研究古生物学及相关领域,门槛可是很高的。
除了要对古生物特征、地貌发展沿革了如指掌,还要具备过硬的地质学知识,以及推演能力……
极高的研究门槛,让无数高分考生望而却步,在全国,能开设这个专业的包括北大在内,也就仅仅只有三所高校而已。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为了自己的兴趣毅然报考古生物学的学生,在该专业创立之初,便由一位这样的“勇士”。
这位“勇士”名叫张博然,是2005年的山东理科状元!
大三那年,他从原来的专业转到了古生物学,成了这个专业的第一名学生,也是那一届唯一的学生。
但在毕业后不久,张博然便选择去到美国伯克利大学,继续从事古生物学的研究。
而该专业的第二任学生安永睿,则是选择转向地质学研究,继续在北大深造。
后来,北大古生物学专业又接连来了几位“单传”的学生。
他们每一个人都认真、努力,并且在研究领域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只不过对于他们的努力,外界却是知之甚少。
直到2014年,这个专业才在互联网上小小地“火”了一把。
2014年6月,北大古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薛逸凡来到北大图书馆前,拍了一张独特的毕业照,并上传到了人人网上。
这张一人毕业照发出后不久,就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也将这个最“高冷”的专业,搬到了公众面前!
这张照片,看起来有些荒诞的幽默感。
主要是因为虽然照片中只有薛逸凡一人,但照片顶上却写着“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这行字。
之后,人们才开始了解这张“一个人的合影”背后的故事。
当时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等到薛逸凡的学妹一毕业,这专业的“六代单传”就断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薛逸凡之后,还有侯铭泳、安永睿两名学弟报考了北大古生物学。
他们三个人,就是该专业的三届学生,等到最小的安永睿一毕业,这份传承就断了。
之后的几年间,这一专业都处于无人报考的情况,可谓是“门庭冷落”,直到2020年钟芳蓉入学,情况才有了改变。
钟芳蓉说,自己之所以选择报考这么“冷门”的专业,最初是受著名考古学家樊锦诗的影响。
自己幼时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从小就对文物、历史研究很感兴趣。
因为钟芳蓉的父母都是工人,家庭情况普通,她入学北大古生物专业的消息走红网络后,各种各样的质疑声也不少。
“穷人家的孩子,没见过世面”、“又要坐冷板凳,又没‘钱’途,这样的专业究竟是谁会去报啊?”……
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但钟芳蓉却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她在微博上回应道:“从事考古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虽然选专业只用了几分钟,但我会坚持很久的!”
也有网友打趣道:“几年就出这么一个学生,这哪里是什么‘冷板凳’,分明就是‘宗门天骄’啊!”
事实的确如此,钟芳蓉入学北大的消息一经传出,几乎是整个考古圈都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还没入学,钟芳蓉就受到了好几家考古研究所、各地博物馆寄来的礼物,这些礼物,每一份都精美无比,放在一起重达50斤。
不仅如此,钟芳蓉的偶像,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还送了她一本自传。
并且,她在扉页上写下了自己的寄语,嘱咐她“勿忘初心,坚持理想”!
至于她的父母,虽然只是普通的务工人员,但十分坚定地支持女儿的理想,还鼓励她“尽力就好”、“喜欢就好”。
如今,钟芳蓉也已经毕业半年有余,现在的她情况如何,又是否后悔了当初的决定呢?
2024年,北大考古学院的官方微博发布了这样一张照片,在考古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身穿学士服的钟芳蓉作为毕业生代表,正在发表毕业致辞。
毕业之后,钟芳蓉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考古专业,并且追随偶像樊锦诗的脚步。
她去到了自己心系已久的敦煌博物院,成为了一名考古研究员。
这份工作,即便使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也是一份有编制的“好工作”,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真正为钟芳蓉所热爱。
事到如今,想必也不会再有人质疑钟芳蓉的选择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工作,也有着无数的“打工人”,但又有多“打工人”,能够在自己真正热爱的岗位上工作呢?
身为成绩优异的“寒门贵子”,钟芳蓉并没有去追逐世俗的功名利禄。
反而甘愿顶着无数质疑与压力,选择自己要走的人生路,这何尝不是一份难得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