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惊愕于这样的事实:34%的美国年轻人竟不知地球是圆的?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大隅良典又缘何发出 “日本人或许再也无缘诺贝尔奖” 的警示?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舞台上,美国队为何被有着亚洲面孔的华裔选手 “霸屏”?而在未来20年,中国人又凭什么极有可能在诺贝尔奖领域大放异彩?其实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同一个根源。
在美国教育体系中,俄亥俄州的黛西是个典型缩影。她家境贫寒,母亲做清洁工,父亲失业,家庭经济困窘。但黛西心怀当医生治病救人的炽热梦想,天真以为努力学习就能考上大学,甚至踏入常春藤名校。
可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美国名校入学,除成绩外,还要求掌握拉丁文和希腊语,而黛西就读的公立学校并未开设这些课程,只有私立学校或昂贵补习班才有。
不仅如此,她所在公立学校基础学科教学质量极差,辍学率高达57%,学生数学和阅读能力仅为正常水平的13%,每100个学生中仅有3个能上大学。
这看似极端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教育的普遍问题。黛西的故事源于纪录片《等待超人》,它揭露的现状曾引发轩然大波。全美教育统计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高中生整体毕业率仅78.2% 。
造成美国基础教育与大众认知差距巨大的根源,在于学区制。公立学校经费主要来自社区居民缴纳的房产税,导致高房价与好学区挂钩。穷人无力购置好学区房产,只能将孩子送进普通公立学校。
与之相反,富家子弟一部分进入顶尖公立学校,一部分就读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学费每年高达7万美元,远超美国人均年薪 5 万美元。
公立学校内,没有统一教材和家庭作业,老师捧着铁饭碗,教学质量与职业稳定性无关,孩子学习成果全凭运气。在一些落后地区,公立学校 40% 以上学生无法毕业,全美有超2000所 “辍学工厂” 式公立高中。这些辍学孩子流落街头,陷入绝望。
反观私立学校和顶尖公立学校,教学条件优越,老师认真负责,学生能参加昂贵兴趣班。哈佛大学调查显示2018年约75%的新生家庭收入高于平均线。
长此以往,美国社会阶级彻底固化,公立教育沦为精英维持地位的工具,美国梦成为富人专属,穷孩子的梦想从踏入公立学校那一刻便已破碎。
日本的教育状况与美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战后,日本大力发展公立教育,秉持着 “教育是山脚,强固山脚比强固山间更重要” 的理念。
在日本,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家庭多么贫困,孩子都拥有免费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杂费、伙食费低廉,穷孩子还能申请减免。当时也不存在择校费,孩子能进入哪所学校,完全取决于成绩。公立教育的普惠性,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助力日本经济实现了长达20年的腾飞。
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日本各项制度开始向欧美国家看齐,教育领域首当其冲。2002年,日本正式推行宽松教育。原本一周上6天课,改为5天。课本页数删减一半,考试成绩不再公布,学生再也不用担心因排名差而被家长责骂。
但在孩子看似轻松的笑容背后,却是家长们日益增长的焦虑。当时日本报社的调查显示,每4个小学生中就有1个弄不清平均数的含义,很多初一学生还不能正确读出常用字,甚至有初中生因不懂时针和分针的作用,连时间都不会看。
焦虑的家长们开始四处为孩子寻找出路。由于宽松教育仅对公立学校有约束力,有钱的家长纷纷将孩子送进私塾。一些优质私塾每年学费高达10万人民币。
而考上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名校的学生中,上过私塾的比例高达85% - 95%。在阶层流动性较低的日本社会,父母的财力决定了子女的学历,进而决定了子女未来的人生走向,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社会阶层的固化,这便是日本教育的真相。
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中,美国和日本成绩欠佳,徘徊在十几名、二十名左右,与大国地位不符。而中国自2009年参赛以来,学生成绩几乎每次都位居全球第一 ,彰显出中国教育的强劲实力。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占比高达89%。饱受争议的高考制度,虽有不足,却是全球相对最公平的制度之一。
无论是清华北大等顶尖名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录取皆依据高考分数。以安徽毛坦厂中学为例,它地处大别山腹地这一典型贫困地区,却创造了教育奇迹。
学校每年一本录取率超66%,本科上线率高达95%,被称为 “高考工厂”。这里的学生多是祖祖辈辈务农的农村子弟或普通工薪阶层孩子,若在美、日教育环境中,极可能被放弃。
央视纪录片《毛坦厂的日与夜》记录了保安队长吴俊的故事。他贩过苹果、倒过土豆,家族中此前从未出过读书人。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高三的儿子身上。
高考出分那天,吴俊守在电脑旁,几分钟就刷新页面,手机攥得手心全是汗。当得知儿子过了一本线,他喜极而泣,这个农民家庭终于迎来能走出大山的大学生。班主任程老师感慨:高考是让下一代过得比父母好、拯救孩子和家庭、帮助平民子弟跨越阶层的最好途径。
中国普及性公立教育与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成效显著。建国初,我国小学实际入学率不到20%,高校仅205所,在校生11.7万。到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高等学校增至2880所,在校大学生3699万,每年理工科毕业人数是美国的两倍,科技人才总量世界第一。
而每年一系列爆发领先全球的科技成果背后,是中国式教育培养的大批科技人才。凭借这些,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教育正持续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那么未来中国教育将走向何方?从美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来看,美国公立教育也曾有过辉煌时期。美国独立建国后,各州掀起公立学校运动,推行免费教育、改善教学条件、用公共税收办学等。
二战前,美国优质的公立教育系统培养出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0位总统。日本战后实行全民教育,使其在21世纪头20年里斩获19个诺贝尔奖。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中国的公立教育和高考制度将成为未来民族腾飞的强大后盾。凭借现阶段培养出的大批科技人才,我们不妨大胆猜测,未来中国人有可能每年都能获得一个诺贝尔奖。
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现实总是惊人地相似,美国和日本如今面临的教育阶层不公平问题,或许明天就会成为我们需要直面的挑战。
我们的划片入学制度和学区房借鉴自美国,当房子与教育紧密捆绑,民办学校数量悄然增多,谁敢保证下一代还能像今天一样享受公平的教育?
所以在此呼吁所有家长和孩子,一定要珍惜当下还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宝贵时光。因为倘若没有高考,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真的难如登天。
文本来源@楠哥有财气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