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教育理念的国家,从古三公的地位中,我们就能看出古人有多重视教育。
商朝时期,首见“太师”一职;
到了西周,又诞生了“太傅”。
加上后来出现的太保,三者并称为“三师”,亦作“三公”。
虽然,三者名称不同,但三者的职责是一样的,就是:教导天子。太傅、太师、太保都可以被称作“帝师”。
尊师重道,是中国古代礼法中的一部分。普通的学子尚尊师,更何况是以礼法治天下的帝王呢?
所以,自古以来“三公”的地位便比一般朝臣更加崇高。即便在后来的历史发展里,“三公”逐渐失去了职权,成为一种虚衔,但名列三公的长者仍会受满朝君臣敬仰。自魏晋诞生了九品官制以来,后世的“三公”便多为正一品的高官,即便有些朝代地位有所降低,亦不会低于从一品。可以说,每一名帝师都是位极人臣的,至少从官衔上是这样的。
那么,既然三者都是帝王之师,又为何被分为太师、太傅、太保呢?一样是朝堂上官居一品的大员,他们之间有高低之分吗?
若以官职和俸禄来看,三者几乎没有任何差别,但在荣誉的层面来看,太师比太傅更尊贵,太傅比太保更尊贵。
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答案呢?
且看我的剖析过程。
先来看看现代汉语对甲骨文中“师”的释义,“师”本来指代的是军队。在甲骨文中,“师”的写法有点像一座倒扣在地上的山丘,这是因为古代的军队大多会选择驻扎在制高点上。
那些能够为指挥官提供战术教育的名士,被尊称为“师官”。后来人们将“老”这一尊称放在“师”之前,于是,便有了“老师”的叫法。
学之道,一贵勤,二贵谦逊。古人是相当谦虚的,即便是坐拥江山的天子,也得学习知识。而且,天子的求知欲比普通人更加强烈,其他人只需拜一个老师进行学习,天子则需要三个老师,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