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方法当中的玄学:道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道可道。


今天说一点教育里的玄学:道。


教育理念


俗一点说:

方法论。

说人话:

不要只给孩子鱼,而要教会孩子渔。

不要看结果,关键是培养孩子主动想办法的好习惯。

具体说:

从一开始,就要“口令植入”一个“遇事想办法”,让孩子遇见任何问题,优先自己想办法,优先“进步了”,而不太考虑其他。

举栗子:

孩子做题十道错了五道,别翻脸,帮孩子分析总结,找出眼前最主要的问题,比如说:读题不细,没有验算,效率不够等等。然后,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去改进这个问题,改进道路上只要“进步了”,就表扬。哪怕错的更多,那不怪孩子,可能是运气,也可能分析问题时候没有抓到重点——错在家长你,别担心,孩子心胸比你宽广,不会吼你的。


教育的核心:道——方法

再复习一遍,教育的核心:道——方法。

想办法。

大道至简,今天就说这么多。


教育方法


然后到了吐槽时间,比较忙的读者可以撤了。

随便聊几个,其实和本题的道还是有关系的。

第一个,大道至简
就前几天,我回答某问题超前教育好不好,举例说明了我教一年级小朋友认汉字时候,用到了六书的概念,也就是“象形指事转注假借会意形声”那几个,然后有一个博士反驳“六书属于本科研究生课题,小朋友不可能明白,你这还不是超前教育?”

不是我挑战人家博士哈,我思考了好几天,如果博士都不能理解“大道至简”,复杂的方法可以很简单的让孩子了解学会掌握和使用,那么不是博士的普通人呢?大家都放弃好方法,都是用笨办法机械记忆去教育去学习?结果……至少教育学课程那几本书就不用学了,笨办法谁不会啊?

是,把好办法简化,教给小朋友是有一点花心思的,但是没有那么可怕,而且真的值得。

第二个,思维定势

实话实说,跳出思维“舒适区”不容易。让孩子机械记忆一个个汉字,家长不过脑子只发脾气,是博士都习惯的思维定势。这个是教育过程里,家长一侧最困难的问题:简单粗暴的办法(比如罚吼打)不用,花心思让孩子学方法?想想都头疼。


教育思维


互相理解,所以我教各位一个黄金诀窍:

做好自己,以身为镜。
有句黄金教育原则说过很多次:

家长做对,孩子自好,意思是家长自己言行高标准一点,孩子不用管束自然向好。

放到今天的“道可道”话题,加一步,家长自己试试方法,用给孩子看,孩子自然好,

举例子。

认字用六书,未必所有家长知道熟悉,看十分钟某度帖子,基本概念很简单,然后自己试试看,象形的“日”怎么画像个太阳,试试找个形声字,看看形旁象个什么,声旁为什么……然后孩子不是有识字卡片吗,每个字花十秒钟想一想,这就够了,你已经以身作则了。然后教孩子时候,说说你的想法,保证你说到第五个字时候,孩子就会抢答了,“不对不对,我觉得左边是一个蝴蝶在找花蜜……”孩子知道观察字形,知道有一半表示某个意思,这就行了。方法就已经教完了。

至于要不要把六书博士研究生论文拖出来,一个一个字考据,您自己决定。

还是那个话“跳出思维定势”。

第三个,方法习惯比方法更重要

还是上面那个回答的例子,评论有人反对,“孩子那么小,学个方法已经很难了,还没有开始学习,怎么会养成习惯,纯粹异想天开……”


教育习惯


我没敢解释,这里我展开一点点。

我说的习惯,是“凡事想办法”的习惯,不是普遍观念里面几点学习物理课怎么学的学习习惯。

来,具体说吧。

孩子三四岁时候,玩具拼不起来急得哇哇哭,我的安慰方式就夹带私货,“想哭可以哭一会,哭够了,我们一起想办法好不好?”

好,完成,这就是“想办法”的学习习惯的建立,注意,三岁开始。

另一个,学习习惯的建立,不一定完全来自于学习功课的过程,这个咱们互相保留意见好吗?你看我说烂了的“学霸四要素”(专注、效率、规则、自立)都可以是学习习惯吧?但是我也多次具体讲过,这四个习惯训练,全部都是从学习外养成的!

来,再说一遍:

很多重要的学习习惯,都是从学习外(前)养成的。
所以,综合以上,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重要的是“想办法”的道中道,都是要早于学龄而且在学习之外开始养成的。

来,我们说一个有用的例子。

认真听讲。

百分百学习习惯对吧,没有异议吧?

怎么培养?上学以后,每天在家说服教育强调重要性,或者在家就严格要求,不行就“上手段”?

就事论事:不够,晚了。

认真听讲大概有两个前置条件:

第一就是“学霸四要素”得有点程度。

专注坐得住,上课有效率,尊重秩序懂规矩,自我管理约束;

第二就是“模拟上课”训练,得差不多。

就说孩子完全不参加兴趣班,学前班,幼儿园不教知识也有才艺课,孩子适应和表现也是一种预演;孩子不上幼儿园?在家难道没有一点规矩约束吗?我告诉你我自己“效率训练”主要方式就是吃饭和穿衣服两件事,我经常要求是和上课一样,坐好不能乱跑走神插事情,完成要计时要集中注意力。方法很简单,倒计数+步骤提示即可(“步骤法”范畴,以前说过)。

你看,在家训练教育好了,上学以后听讲适应是不是好一点,强一点呢?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可以早于学习,且在学习外养成的。

好了,想说的话很多,暂时打住。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教育核心,孩子养成“想办法”的习惯。
想办法,用办法,可以很简单。
家长要先想办法,孩子自然向好。
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不仅仅是照搬别人的办法。
学习习惯和方法,很多早于且来自于学习外。

评论有不同意见,而且很显然是从另一篇回答“超前教育好不好”一路追过来的。

我战战兢兢看了一眼,好像不是教育同行也不是水军,为了防止其他人有类似疑惑,特此解释一下。

是的,必须抱歉一句,作为教育出发角度,我说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大于学生思维的狭义学习习惯,或者说包括了前置习惯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从教育者角度,你的教学行为必须是连贯的系统的,说白了从娃娃抓起的。

而评论这位一直反对我的观点里的学生思维的“学习习惯”显然仅仅指学习行为具体过程中的某些“习惯”。

在此我声明一下:小同学,教育学里的学习习惯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意思,如果不理解呢?在此我说明白了,好吗?

举一个例子吧。

听讲需要专注和抓关键词以及判断老师语气等额外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真听讲的习惯”,这是学生心里的习惯对吧?

对不起,教育学不可能研究这个习惯概念,因为这个是一个复杂的个性化的结果,教育学研究的是因以及过程。所以教育学范畴讨论听讲习惯这个学习习惯,简单说会分解为信息处理,行为主义,记忆模式和行为管理等等范畴,说白一点,就是专注度,听课动作的习惯,分析判断技巧,以及一些自我控制能力。

而教育者的任务,是把这些习惯因子再反推到行为以及能力的培养训练,让教育对象具有实现“正确听讲习惯”的先发能力储备以及行为强化,这样呢,学习者就可以从课程里迅速抓到核心内容,而不会纠结某一个不符合个人理解习惯的小障碍上。

就好像我已经写了两篇回答一篇文档,几千字的内容,看过我的学习者可能上万,从点赞数假设吸收消化到重点核心内容的“教育目标”已经有不少了。

这些人就有很好的消化知识的“学习习惯”,而这些习惯不一定是从课堂或者阅读中来的,他们保持求知欲,生活中可能就可以培养出平等平和接纳心态,这种“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习到了东西,而不是……遇见一个“小障碍”(比如不符合个人之前理解)就心态爆炸,不能继续下面内容,非得和老师较真到底,都不知道老师前前后后讲了什么内容——这显然不是很好的听讲或者阅读习惯。


学习习惯


嗯,如果有这个不太好的学习习惯,依我看,也不是仅仅从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吧?

生活中心态好一点,谦虚平和,听讲阅读习惯可能就好一点,就更利于学到知识。

你看,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来自于生活,如上可证吧?

(教育行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6月15日 09:0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