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1月26日电(记者赵怡宁、尹恒)拂晓时分,晨光熹微。彝历新年期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阿洛韦哈一家已经开始准备年节食材了,滚烫的热锅中一方方的坨坨肉嫩白诱人,圆墩墩的苦荞粑粑清甘解腻。旺盛的火堆驱散了小院的严寒,晃动的火光扫过人们忙碌的身影,升腾起一年的团圆与希望。

图中是彝族特色美食苦荞粑粑。新华社发
彝族年彝语称“库史”,是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相较于汉族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确定新年日期,彝族新年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通常选定农历冬至前后举行,是彝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之一。
按照彝族习俗,新年三天内,每日各有安排:第一天杀年猪吃年饭,第二天拜年聚会,第三天“送祖归天”。对返乡青年吉尔伍火而言,过年最期盼的,除了家人,就是年饭上一口热乎乎的坨坨肉。将猪肉切成四方大块,放入清水中煮熟,再配以盐、辣椒、木姜子、花椒等做成的蘸料。吉尔伍火说:“吃坨坨肉一定要大口咬下去,瘦肉脆嫩,肥肉爽滑,这口肉吃到肚子里,我才觉得是真的回家了。”

图中是彝族特色美食坨坨肉。新华社发
新年期间,凉山州放假七天。团圆是新年的永恒主题,游子如候鸟归巢,渴望用团聚洗去奔波与辛劳。彝族姑娘阿说阿落在越西县上班,一等放假,她就推着满载的行李箱,登上了返回美姑县的车,“不管一年里在外工作有多少烦心事,上了回家的车,心里装的就只有兴奋了。”她的脸上是压抑不住的笑容。
在成昆铁路5633次慢火车上,几位特殊的“乘客”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彝族老乡手持竹杖,将三头胖嘟嘟的小猪赶上冕宁站台,老乡摸着猪背笑着说:“多亏这趟慢火车,能把年猪送到家,家里老人孩子等着过年呢!”这趟穿梭在大凉山腹地的公益性慢火车,全程票价最高26.5元,最低2元,既是沿线群众日常出行的“便民车”,更是过年时承载乡愁的“团圆车”。
相聚的期盼、丰收的喜悦、节庆的欢乐都满溢在凉山的节节车厢里。11月20日,西昌西站发送旅客超过3.5万人次,创下该站开通运营以来历史新纪录。为强化运力保障,车站增开20趟列车,全力应对出行高峰。

11月20日,彝族新年假期开始,西昌站内人潮涌动。新华社发
彝族喜音律、好歌舞。在新年的饭桌上,酒过三巡,人们唱起彝族歌谣,为彼此问候祝福:“山那头山这头的亲人啊,回家的路找的到吗?山那头山这头的亲人啊,逢年过节呢,日子还好吗?山这头山那头的亲人啊,火把燃烧起来吧!”合着歌声,人们在篝火旁手挽手跳起达体舞,女孩的百褶裙旋转飞扬,男孩的查尔瓦斗篷翻动跳跃。彝族新年的幸福欢乐,写进歌声里,舞在裙摆间,聚在火焰上。
大凉山曾是中国深度贫困的地区之一,但如今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节末,家家户户的房梁下已经挂满腊味,油亮的腊肉映照着日子的红火,饱满的香肠彰显着生活的富足。三河村的吉好也求一家曾因生活贫困,居住在土坯房中,2018年,三河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吉好也求一家搬入政府补贴修建的新居。“现在养了牛,家里开了小卖部,收入翻了好几番。”火塘边,他指着房梁下的腊肉说,“今年年猪格外肥壮,因为日子有奔头!”

彝族新年期间,家家户户的房梁下已经挂满腊味。新华社发
当“库史木萨,孜莫格尼(彝语: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新年祝福在村寨中响起,当呼唤归来的歌声在篝火旁唱响,年复一年的团圆间,彝族的古老文化代代相传,人们的美好生活岁岁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