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吾心吾乡 | 一声召唤 一生使命

  1951年3月,万桐书接到上级通知:前往新疆,抢救即将失传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晚上,万桐书夫妇守着录音机争分夺秒记录。他侧耳辨音记谱,妻子连晓梅守着变压器稳电压,两人常常彻夜不眠

  万桐书先生近50年的整理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十二木卡姆的口头传承方式,使之成为有曲谱、有音律和节拍、有诗文唱本的完整艺术形式

  “我们将传承万老心愿,把抢救整理木卡姆艺术的工作接力传下去”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潘莹 周生斌

  近日,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在全国巡演,该剧以“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数字博物馆开馆”为叙事切入点,将观众带回20世纪50年代,民族音乐家万桐书抢救木卡姆艺术的那段艰辛历程。

  有观众评价,这部剧让人“听哭、看醉、爱上新疆”,许多人通过这部歌剧第一次知道了万桐书的名字。

  万桐书,1923年出生在湖北武汉,1938年参加群众抗日救亡团体。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参与该院对全国传统音乐的系统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3月,万桐书接到上级通知:前往新疆,抢救即将失传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从此,万桐书的生命与中华民族艺术瑰宝木卡姆紧紧相连。


1980 年,万桐书(左一)与同事在新疆艺术研究所探讨十二木卡姆磁带录音 周生斌翻拍

  临危受命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流派之一。基本成型于16世纪中叶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经过400多年传承演化,形成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多种流派,广泛流传于新疆各地。其中,十二木卡姆因规模最庞大、结构最完整而具有代表性。

  作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丰富的音乐语言反映维吾尔族历史与社会生活,吸收大量中原音乐元素,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木卡姆以口头方式传承,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吟唱的艺人越来越少。新疆和平解放前,包括十二木卡姆在内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面临失传危险。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抢救木卡姆工作。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中央音乐学院派出当时在研究部工作、对全国各民族传统音乐研究有相当积累的万桐书,到新疆主持收集、整理、出版十二木卡姆乐谱工作。

  身着冬装,头戴棉帽,目光炯炯,神采奕奕,眼神中满含期待,冲着镜头露出微笑……一张拍摄于1951年3月的黑白老照片,让人们看到70多年前,28岁的万桐书即将入疆时的模样。

  “我当时居然不知何谓木卡姆,但组织安排了,我坚决服从。”多年后,万桐书这样回忆。就这样,他和妻子连晓梅抱着年仅一岁的女儿,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征途。

  在新疆,人们翘首等待着中央派来的专家。年过七旬的木卡姆民间艺人吐尔迪·阿洪就是其中一位。这位老人自幼学艺、年少成名,被认为是当时新疆唯一能完整演绎全套十二木卡姆的艺人。当万桐书辗转赶到新疆,吐尔迪·阿洪也在儿子陪同下从喀什赶到乌鲁木齐。正如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中再现的动人场景,万桐书与吐尔迪·阿洪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随后,万桐书任组长的“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正式成立。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战就此打响。

  最大的难题是记录。全套十二木卡姆演唱完需要20多个小时,万桐书白天为吐尔迪·阿洪录音,基本上一天录制一套,录完即听,若效果不理想第二天重新录。

  当时,工作组仅有一台钢丝录音机,因电力供应不稳,时常断电。晚上,万桐书夫妇守着录音机争分夺秒记录。他侧耳辨音记谱,妻子连晓梅守着变压器稳电压,两人常常彻夜不眠。

  “录音机的钢丝很细很细,每听一句,就要把它记录下来。”连晓梅回忆,碰上钢丝突然断掉,整个录音带便乱成一团麻。要把它捋直,只能一根一根接起来。

  1951年8月起,吐尔迪·阿洪持续唱了两个多月,录满了24盘钢丝录音带。听到录音机里播放出自己的歌声,吐尔迪·阿洪热泪盈眶,万桐书也激动万分。他们知道,木卡姆艺术有了传承下去的希望。

  然而,录下声音只是漫长征程的开始,整理歌词内容的工作同样充满坎坷。

  吐尔迪·阿洪的唱词中有大量古察合台语。1954年,工作组请来一些翻译家、维吾尔族诗人、音乐家,先将每一句古察合台文译成现代维吾尔文,再将吐尔迪·阿洪演唱的全套十二木卡姆歌词逐字逐句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至1956年,万桐书带领工作组,以惊人的毅力完整记录了吐尔迪·阿洪演唱的245首乐曲、2482行歌词。令人痛心的是,也是在这一年,吐尔迪·阿洪与世长辞。

  抢救木卡姆艺术的使命感,在万桐书心中愈发强烈。经过进一步整理补充,1960年,经工作组审定的收录乐曲320首、歌词2990行的《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和资料唱片终于出版,第一次实现了十二木卡姆从口头传承到文本传承,为研究传承十二木卡姆提供了宝贵的文字、音响、乐谱资料。

  扎根新疆

  吐尔迪·阿洪的离世、《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的出版,并未使万桐书停下保护传承木卡姆艺术的脚步。他坚信,仍有散落民间的木卡姆旋律亟待收集。此后,他扎根新疆近五十年,深入天山南北,开展民间音乐普查,投身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乃至新疆民族音乐的全面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这条路困难重重。同事们回忆,田野采风时,万桐书乘坐卡车在路上颠簸,频频呕吐,双脚因长途跋涉磨出血泡。由于住宿条件差,他和同伴常常夜宿车厢或草堆。

  不过,只要与民间艺人们在一起,万桐书总是精神百倍,忘我地投入到录音、记录中。有时兴之所至,他还与艺人们一起翩翩起舞。

  从领命入疆主持整理、出版《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到扎根新疆采集整理关于木卡姆的民间歌曲、乐典和各种大曲,再到潜心组稿,编审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等多民族音乐曲目并结集出版,万桐书的每一项工作都扎实笃定。

  走进位于新疆艺术学院的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新馆,展柜里纸页泛黄的《十二木卡姆万桐书记谱手稿》,留下了当年万桐书记录下的密密麻麻的音符。这些手稿包括十二木卡姆乐谱手稿十二部,以及他对木卡姆音乐进行分析的笔记、工作日志、理论文章等共31件手稿。

  “手稿所用纸张多出自20世纪40年代的制式记谱本,其中五线谱、简谱的记谱手稿635页,工作笔记手稿1231页,基本保持了文献原貌。”新疆艺术学院档案馆员王孝琦说,这些手稿是万桐书生前整理研究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期间形成的第一手记谱、分析资料,也是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传承、研究、创新的重要资源。

  “木卡姆记谱手稿不应尘封在书柜,要让更多人了解它、传承它。”2018年6月和2023年7月,万桐书的亲属分两批次将手稿原件捐赠给新疆艺术学院。

  万桐书的女儿万静表示,按照父亲生前遗愿以及母亲的嘱托,这些从新疆民间整理出的木卡姆记谱手稿最终回到了新疆,“希望这一灿烂文化能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

  “万桐书是木卡姆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的奠基人。”新疆艺术学院艺术实践中心(文旅产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任(院长)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是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所有资料的搜集者,该馆收藏的48盘钢丝录音带,记录着20世纪50年代万桐书和工作组录制的民间老艺人演唱的木卡姆乐曲,成为现在研究木卡姆的第一手资料。

  “钢丝录音带非常脆弱。我们历经近10年,借助显微镜等工具,终于将这些钢丝录音带的声音转化成数字格式,使之得到完整保留,转化成学校木卡姆教育传承的重要教材。”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告诉记者,他和团队仍在挖掘整理此前未公布的万桐书音乐手稿,“我们将传承万老心愿,把抢救整理木卡姆艺术的工作接力传下去”。

  “不能让木卡姆失传”——万桐书毕生矢志不渝的信念,如今已化作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不断发扬光大的现实。“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遗成功,保护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地方法规出台,专业传承主体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成立,高等艺术院校开设维吾尔木卡姆表演和研究专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吾尔木卡姆在保护传承中枝繁叶茂。

  “过去,木卡姆演唱团体没有职业性,传播主要靠擅长弹奏某种乐器的民间艺人组成小型乐队,走城镇串农村,是流动性很强的民间艺术团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主席王晓亮说,万桐书先生近50年的整理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十二木卡姆的口头传承方式,使之成为有曲谱、有音律和节拍、有诗文唱本的完整艺术形式。

  “如果没有万桐书,或许今天的人们无法领略十二木卡姆这一触动人心的民间艺术瑰宝,更无法去演绎和传承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新疆艺术剧院副院长、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团长地力下提·帕尔哈提的话语,道出无数人的心声。

  地力下提·帕尔哈提表示,万桐书不仅抢救了十二木卡姆,还持续丰富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内容,为它的多元性、整体性、系统性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演员在表演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2025 年 8 月 4 日摄) 张啸诚摄 / 本刊

  精神传承

  在新疆艺术学院万桐书木卡姆文献馆新馆收藏的一份《在新疆工作的粗略小记》手稿中,万桐书留下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下当年“与时间赛跑”抢救木卡姆的细节——

  每天7点半起床,8点到团里排练上课;有演唱歌舞晚会,一般都在晚8点、10点,11点坐上机子,干到半夜3点半,记谱4个小时;晚上没有演唱时,9点到半夜3点,记谱6个小时,每晚睡5个小时觉。

  即使1987年离休后,万桐书依然倾注大量心血研究木卡姆艺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新疆民族音乐事业,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2023年1月9日,万桐书因病去世,享年100岁。

  历史没有忘记这位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默默奉献一生的民族音乐家。“抢救木卡姆艺术第一人”“研究十二木卡姆的权威”……来自音乐界的专家学者纷纷表达致敬之情。这些赞誉,是对他一生成就的高度肯定。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万桐书的事迹和木卡姆艺术的魅力,北京、新疆等地举办“生命如歌——万桐书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专题展、纪念民族音乐家万桐书同志专题展、“木卡姆情怀”——万桐书先生纪念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万桐书书写的《十二木卡姆万桐书记谱手稿》,于2025年6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家记忆的永久珍藏。

  近期在全国多地巡演的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是对万桐书事迹传播的一次重要尝试。这部由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精心创作的歌剧,将万桐书抢救木卡姆艺术的艰辛历程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今年7月首演以来收获无数好评。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杨怡认为,这部剧鲜活展现了以万桐书先生为代表的致力于新疆非遗保护事业的文化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彰显出耀眼的文化传承力量。

  此外,电影《万桐书》(暂定名)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这部电影是2025年新疆重点影片之一,目前已完成拍摄,正在进行后期剪辑制作。电影将以更加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剧情展现万桐书的传奇一生,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事迹,感受木卡姆艺术的魅力。

  万桐书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在他的激励下,越来越多人投身到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之中。

  年过七旬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副主席、顾问,新疆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努斯来提·瓦吉丁,自小与万桐书住在一个家属院。“我少年时就对万老师家中的小提琴声、钢琴声着迷,对他那一大书柜音乐书籍充满向往。”正是受到万桐书的教诲和影响,他不断尝试将木卡姆艺术与现代艺术形式深度融合,从交响组曲《沸腾的天山》,到交响乐《木卡姆序曲》《乌扎勒木卡姆交响组曲》、交响诗《故乡》,以及电影《阿曼尼萨罕》配乐等音乐创作,“木卡姆一直是我的音乐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和源泉”。

  谈及万桐书为木卡姆艺术付出毕生心血,今年95岁高龄的连晓梅眼中满是欣慰:“老万很幸运,辛苦了一辈子,还有结果,有人继承了。”

  如今,万桐书所热爱的木卡姆艺术,在后人的接力传承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持续书写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