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众行致远——首届中国画博士生作品展暨创作研讨会在京举办


开幕式现场

11月24日,“众行致远——首届中国画博士生作品展暨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八荒锦绣美术馆和重美术馆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国家画院联合主办,是以中国画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的大型学术展览。

本次展览自征稿启动以来,得到积极响应,共收到来稿700余件。经严格评审,最终318件作品入选展出。这些作品集中展现了中国画博士群体的艺术探索与学术追求,也折射出当代中国画发展的蓬勃活力。


嘉宾为展览启幕

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卢禹舜,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福山,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贾广健分别致辞;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王茅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朴龙玺代表参展艺术家发言;随后,廖祥忠、刘万鸣、卢禹舜共同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创研基地揭牌;最后,廖祥忠,刘万鸣,卢禹舜,徐福山,李翔,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万隆,北京重型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岩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共同为展览启幕。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主持。


廖祥忠、刘万鸣、卢禹舜共同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创研基地揭牌

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孙尧,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中心原党委书记赵树栋,嘉宾白海宁,辛锋、刘逢、郑一楠、李春林、赵建成、董雷、袁学君、金新、丘挺、乌日切夫、葛玉君、耿杉、崔勇、阴澍雨、刘海勇、马文甲、刘文东、王艺、魏广君、栾剑、王佳、唐建、陈钠、曾三凯、吴建科、王龙、王鹏、李德良、李志国、刘吉、黄红涛、徐亚男、张驰、马志桐、欧阳星、范琳琳、卫锦、董宏伟等,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博士班导师、研究员田忠利、赵卫、于文江、纪连彬、范扬、马书林、李洋、陈孟昕、牛克诚、张捷、方向、唐辉、姚大伍、曹俊、刘明波、常朝晖、王德芳、李宽、陆学东、廖勤、邢少臣、李乃宙、刘罡、杨东平、刘钻、姚瑞江、王跃奎、贾荣志、卢虓和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戏剧影视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教师代表及赵雅馨、张喆、刘晓桐、范高萁、付闻博、于露、王玉晓、曹巍、张书豪、杨新收、刘扬、卢明、孙彤彤、陈正觉、马小虎、周子卿、宗晓丽、朱海波、王少桓、李晓宇、周书杨、宋坪、庞皓文、万珑瑛、孟航宇、程元帅、杨福胤、王佳琦、皮理文、徐亚男、李甜甜、张健楠、徐子越、苏钰茵、余晓庆、王铉文、何淑兰、牛鹏飞、逯国平、刘宇航、付永军、李丹阳、侯庆通、王鑫、姚朋魁、刘璇、冀燕、苏国强、张云霏、张众、林自栋、肖若晨、王昊、朱林涛、吴天文、刘朋、韩煦、黎曦、查丽君、陈泽谦、韩岱伯、袁立、彭子豪、王湘东、苗镇、杜月超、陈苗、刘大成、徐艺超、丁涵、徐兰舸、夏静、刘利宝、宋梅梅、李林郁、曾爽、万娟、陈治康、王安、刘汉涛、韩嘉杉、李伟烨、王乘、赵博、王敛、冯子珊、周璇璇、张涛、陈飞飞、刘利平、曾茜、肖明歌、刘明、李欣、李金朵、王少川、王静、陈姿娟、王凤欣、龙敦超、李立、贾智慧、蔡帆、孔文成、李王源、郑强、张弦、张晓莹、丁荭、周逊、阎明宇、韩昊、李梁晨、王墉、渠国强、李款冬、杜七龄、杨娜、林莘翔、陈斐鹏、解文豪、王然、张娟、史广信、周旸芃、韩知松、叶阮晨、黄瑞、詹斯斯、张阳、王晨瑞、陈威、安萍萍、黄元、周佳驿、刘吉、辛旭龙、马明耀、郭彤、司冬利、范壹峰、高立鹏、孙钺、史周宇、任赛、付玉峰、丁圣乾、左承祎、叶子懿、夏振凯、姚丽彬、李夏、龚星宇、李丹、苏睿、李琼等博士生代表出席开幕式。


廖祥忠致辞

廖祥忠在发言中系统回顾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学科建设的初心与实践路径。他表示,四年前,学校启动中国画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理论深度与创作能力,能够担当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使命的新时代艺术人才。他表示,学校将中国画博士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双一流”建设和文化育人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在视觉传播、数字媒体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推动传统笔墨语言与现代媒介技术的有机融合。中国传媒大学通过与中国国家画院的深度合作,汇聚全国顶尖导师资源,打破壁垒,构建起开放、跨界、协同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共同体。当前,学校正积极响应国家推进专业博士学位(专博)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率先探索美术类专博培养模式,系统构建涵盖课程体系、实践机制与毕业标准在内的完整方案。廖祥忠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国家级艺术机构及兄弟院校的合作,不断探索融通传统与当代、贯通理论与实践、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刘万鸣致辞

刘万鸣表示,“众行致远——首届中国画博士生作品展暨创作研讨会”是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国家画院深度协同育人的标志性成果。双方整合高校学术资源与专业画院创作优势,打造集人才培养、艺术实践与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有力推动了中国画领域“产学研用”融合探索。本次展览汇集318件博士生作品,既是青年学子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思考答卷,也是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国传媒大学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生动体现。博士生群体兼具理论素养与创作能力,在传统文脉中溯源,在时代生活中汲取力量,已成为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后备军。“众行致远”不仅是主题,更是共识:唯有高校夯实根基、画院引领创作、院校协同联动、代际接力共进,方能赓续文脉、激发活力。未来应依托联合平台,鼓励青年扎根传统、敢为人先,以笔墨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气派。期待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合作持续深化,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画高层次人才。


卢禹舜致辞

卢禹舜表示,此次展览具有三大开创性意义:一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呈现各阶段中国画博士的创作成果;二是首次汇聚众多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三是首次构建“展、研、创、传”四位一体的高端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推动学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此次活动不仅是中国画学科发展的里程碑,更是观察博士教育现状、探索未来路径的重要窗口。卢禹舜勉励青年博士坚守艺术初心,扎根传统、勇于创新,勇担文化使命,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


李翔致辞

李翔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艺术展示,更是中国画高端人才培养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李翔特别强调三点核心观点:首先,基本功训练至关重要。他认为,无论理论修养多么深厚,如果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包括造型、色彩和笔墨等方面的技能,艺术创作将难以实现真正突破。其次,鼓励博士生发挥自身专长,将学术修养融入作品,提升格调与内涵。最后,提倡形成个人风格与面貌,哪怕是在技法上的微小突破,也值得肯定,以此促进个性化艺术表达。他还提到,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国家画院联合主办此次活动,标志着中国画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希望此次活动在开创先河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增强中国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文化自信。


徐福山致辞

徐福山在发言中谈及,博士阶段的培养不仅是学历教育的顶端,更是涵养文化根基、提升学术境界、锻造学者型创作人才的关键路径。中国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文学等紧密相连,自古便有“诗画一律”“成教化、助人伦”之说。历代大家皆以深厚学养支撑艺术高度,如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新时代中国画博士生应兼具“四高”——高学历、高水平、高涵养、高技法,既要扎实掌握传统笔墨语言,更要深植文化自信,将理论修养转化为创作内驱力。唯有立足文脉、把握时代,才能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徐福山勉励青年博士生踏实建构理论体系,勇于艺术创新,在传承中开拓,在守正中出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艺术力量。


田黎明致辞

田黎明表示,自2022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中国画研究院以来,在众多导师的共同努力下,已构建起一套从理论到实践完整的教学体系。该体系不仅促进博士生从学术研究向学术自觉深化,还形成了集教学、研究、创作、展览为一体的独特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者型、研究型、创造型的中国画人才。此次展览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展现了青年一代学子的时代担当与追求精品的精神。田黎明认为,参展作品不仅展示了博士生的学术精神,也体现了他们尊师重道、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决心。他进一步阐述中国文化倡导的人文精神与人格境界,指出师生都应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向着不断自我完善的目标前行。老一辈艺术家以卓越成就树立榜样,而今日博士生则以作品回应时代呼唤,塑造平凡劳动者可亲可敬的形象,提升作品品质。


贾广健致辞

贾广健从导师视角回顾了中国画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中国画高层次人才培养始于本世纪初,由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率先探索,回应了时代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者型创作人才的迫切需求。他坦言,近年来曾有声音质疑实践类博士生创作能力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一度显现。但随着教育部推动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政策落地,这一局面正迎来转机。在此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依托其跨学科优势,与中国国家画院强强联合,创建中国画研究院,构建起“理论+创作+思政+社会服务”融合的新型博士培养模式,这一举措恰逢其时、意义深远。贾广健特别肯定该模式的创新性:一方面汇聚全国顶尖导师资源,形成高水平师资集群;另一方面通过主题性创作将立德树人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使博士生在真实创作中锤炼技艺、涵养家国情怀,实现“大思政课”的生动落地。尽管中国画研究院尚无首届毕业生,但此次展览已充分展现阶段性成果——318件作品凝聚着博士生对传统文脉的深耕与时代命题的回应。


柴剑平主持开幕式


王茅俨发言

作为参展博士生代表,王茅俨向主办方及各位师长致以诚挚谢意。他表示,“众行致远”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全国青年学子思想交汇、彼此砥砺的珍贵契机。他认为,博士阶段的学习是文化修行与思想锤炼的过程,必须扎根传统,深入理解中国画背后的文化哲学与美学精神,使传统成为活水源泉。同时,要立足时代、回应现实,将笔墨语言与当代社会议题、视觉经验有机融合,讲好今天的中国故事。他还提出开放创新的重要性,倡导跨学科交流,善用新媒介技术,推动中国画走进大众、焕发新生。未来,他愿以谦逊之心深耕经典,以敏锐之眼观察时代,为中国画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朴龙玺发言

朴龙玺代表参展同学感谢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国家画院搭建的这一高规格学术平台。他表示,“众行致远”不仅展示成果,更开启了一场关于中国画未来方向的集体对话。在中国传媒大学独特的交叉学科氛围中,他深切体会到“守正而不守旧,创新而不失本”的培养理念——既沉潜宋元笔意,也探索数字技术对视觉语言的重塑;既扎根中华美学,也思考东方智慧的全球表达。此次展览中,同学们的作品题材多元、视角新颖,共同彰显中国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信念。他表示,个体探索唯有融入群体前行才能致远,“众行”之“众”,在于多元交融与路径互鉴。作为新时代博士生,既要读懂古人笔墨,也要看见人间烟火,在传承与记录中勇担文化使命,让中国画长河奔涌出属于这一代的新气象。


研讨会现场

同日下午,“众行致远——首届中国画博士生作品展暨创作研讨会”专题研讨会在八荒锦绣美术馆举行。研讨会由卢禹舜、邵军共同主持,孙尧出席并作总结讲话。会上,李楠、姜宝昌首先作主旨发言。随后,29位参展博士生围绕“中国画当代创作实践的艺术路径与青年经验”这一总主题,分“主题性、叙事性中国画创作中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表现”“当代中国画传承、创新与传播审思”“理论之维: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困惑与方向”“历史经验与画家成长:中国画博士生的艺术之路”“创作经验谈”“技术之思:关于人工智能介入中国画创作的思考”六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

编辑 | 刘 晶

图片 | 侯昱佑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6年出版43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58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