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陈其钢:想做作曲家,必须先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11月23日,作曲家陈其钢艺术传记电影《隐者山河》北京举行首映礼。澎湃新闻记者现场注意到,首映现场的蓝色设计别有深意——蓝色不仅能让人平静,更象征着深度和无限——这片精心营造的蓝色空间,如同喧嚣都市中的一隅精神孤岛,映照着影片中“归隐山河”的哲思,也为现代人紧绷的神经提供了一次深度的释压与疗愈。


北京首映礼现场图

许多在场观众都表示,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像是一次深度的“心灵按摩”,“电影结束后,我发现自己的呼吸都不知不觉变慢了。”而这场首映,标志着影片从高校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开端,正式启动全国城市路演。该片将于11月25日,通过全国艺联专线与广大观众见面。

《隐者山河》正式预告片(03:02)

《隐者山河》是一部深入陈其钢精神世界的艺术传记电影。全片横跨浙江丽水遂昌、北京、巴黎、荷兰、威尔士、悉尼、墨尔本等多地拍摄,记录了数十位世界级音乐家演绎陈其钢作品的珍贵现场,观众将得以亲睹戈蒂埃·卡普松、马克西姆·文格洛夫、艾莉森·巴尔松、郎朗、余隆等数十位世界级音乐家,在顶尖乐团的演奏下,多部作品的现场也将首次在大银幕上独家演绎。

电影片尾曲演唱者陈小朵首次观影后感叹:“不期而遇的杰作,意料之外的融洽,竟丝丝合缝。每一帧画面里的脉脉无言、每一个转场的流转,全都对上了陈其钢音乐里那些让语言穷尽的山河无限。”


郭旭锋

导演郭旭锋阐释了本次创作的初衷:“很多人以为的陈其钢是一位音乐大师,但影片中,他更是我们的同类,他承认自己的笨,也在孤独和挣扎中坚韧不拔地前行,他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一个我们都该自问的问题:当世界喧闹向前时,应如何走回自己的世界?”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学者董梅在发表观影感受时表示:“陈其钢先生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当代的、我们能够看到的生命案例。在当代的环境之下,我们的现在处境之下,人原来还可以这样存在。”董梅特别提到影片中一个动人细节:“陈其钢老师会在工作坊结束后送每一位学员离开。这种以生命经验无保留地分享的态度,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师者精神。就像孔夫子说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我只不过比你们年长一些,先于你们取得经验,先于你们受到教训。”

作家、编剧苗炜在讨论中提出了对影片艺术性的期待:“纪录片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媒介属性,还有一种就是艺术作品本身。我希望导演能更勇敢地把它当成艺术作品来呈现。”

对此,导演现场回应道:“我七年前的初衷,是希望实现对陈其钢精神上的传承和分享,使影片在艺术性和功能性之间需要适度平衡。一开始我去找陈老师,是希望从他身上找到答案。但七年过去后,我发现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我得出的结论是:每个人只能走他自己的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都不太一样。”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陈其钢本人当日虽未能到场,映后播放的一段音频,还是让众人感受到他的风骨与气韵——1977年,陈其钢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五年后以全优成绩毕业。这段音频,正是他作为“大师兄”送给现而今央院作曲系师弟、师妹们的一大段肺腑之言:

“不太适合(和你们)视频,其实说话也有点上气不接下气,这样的情况其实经过了五六年时间,我总是抱着希望说,自己能不能好一点?结果还是且战且退,一直到‘退’到今天这个状态,实际上还是很艰难,而且也有一些沮丧,不像你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个我,胖胖的,甚至片中我在工作坊里跟大家讲课时,两个腮帮子还有肉的那种感觉,简直像个大肥猪。现在的我和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而且由于吃各种药对身体都有害处……”

“大家刚刚看过这部电影,如果说我们想分享一些经验给观众的话,不是说我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做,这才是最重要的。时代在变了,我做了什么,实际上你们不可借鉴,也无法分享。但是大家可以学的,是一种独立自主、自由开放的胸怀和精神,这是可以给你提供借鉴的人生方式。”

“你们班里肯定有佼佼者对吧?你不是佼佼者,可能你还是班里最落后的一个人,但这没有关系,你就做好你自己,因为你要写的是你的心灵之声,你要做的是自己的事情。”

“要想做一个作曲家,你必须先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这不是狂妄,这是必须的条件。要想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吃苦,如果你这个人没有吃过苦,无论是心灵的苦,还是物质的苦,你根本就做不了作曲家。”


《隐者山河》电影海报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