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缘起蓝柳纹的中英“双城记”
郑博非 于艾岑
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简称斯托克)是一座人口不到30万的英格兰小城,市中心一排排维多利亚风格建筑群很“英国”,而这里最常被人提起的“风景”却是在瓷器上描就的“蓝柳纹”。
随意走进街边一家慈善商店,很容易淘到几件带着柳树、桥、塔、船、鸟等青花纹样组合、带着浓郁西式“中国风”的瓷盘或瓷瓶——这便是斯托克最出名的特产“蓝柳纹”瓷器。
作为陶瓷重镇,斯托克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里出产的蓝柳纹瓷器,风靡西方200多年,而它的灵感来自中国景德镇声名远扬的外销瓷青花纹样。
来自中国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策展人侯铁军教授这样评价英国的蓝柳纹瓷器:“它不是纯粹中国的,也不是完全英国的,而是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
英国斯塔福德郡大学教授尼尔·布朗斯沃德说,在斯托克,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拥有一套蓝柳纹图案的瓷器。“对我们来说,蓝柳纹瓷器就像是空气一样自然的存在。”
斯托克和景德镇这两个相隔万里的瓷都,其命运在过去几十年里意外地走过类似的弧线:辉煌,衰落,再复兴,这让两座城市今天的重逢格外意味深长。
斯托克辉煌时期,曾创造出诸如斯波德(Spode)、威基伍德(Wedgwood)这样的英国名瓷代表作。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座城市仿佛瓷器蒙尘,变得黯淡无光——随着手工业的不断衰落,当地熟练工人发现几十年练就的手艺失去了市场。
年届六旬的斯托克居民苏在斯波德陶瓷博物馆当志愿者。她告诉记者,她的继父曾在斯波德工厂工作,她的祖辈也在其他陶瓷厂干过,如今那些旧厂房有的变成了博物馆,有的干脆空置。
苏认为:“这与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品味和消费趋势有关。如果你跟不上时代,就只能陷入落后的境地。”
景德镇也曾在同一时期遭遇困境。侯铁军说,当时市政府重新思考陶瓷产业的定位,最终选择了以遗产保护、工艺传承和文化创意为方向的道路。如今以陶溪川为代表的创意街区正重新定义“千年瓷都”的现代意义。
布朗斯沃德2023年到访景德镇时惊讶地发现:“对陶瓷感兴趣的更多的是青年人,而这种热情正是斯托克目前所缺乏的。”
斯托克人更能清晰感受到那种怅惘。伊冯娜站在斯波德陶瓷博物馆展厅里感慨道:“人们对于瓷器的态度不再仅限于收藏,更多的人会直接选择廉价的工厂产品。”在一旁的琼也补充道:“我们依旧珍视那些老窑厂的手艺,但是如今这些精细的器物已经很难再造,偶尔只能从街边的慈善商店里购买别人捐赠的老威基伍德骨瓷。”
这种对旧器物的依恋,不仅源于对工艺的怀念,也是出于延续城市共同记忆的渴望。伊冯娜说:“每个在斯托克的人都或多或少认识曾经的画师、描金师和手工艺人。工厂关闭之后,他们的技艺也随之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也许正是因为这段相似的经历,景德镇与斯托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顺畅。斯托克荣誉市长史蒂夫·沃特金斯在22日举行的“传统与延续——国际陶瓷研讨会”上表示,希望斯托克与景德镇能继续发扬两国陶瓷之都的美誉,通过文化交流、学术合作,将这些珍贵的技艺传给下一代。
斯托克市政厅顾问蒂姆·詹金斯强调,景德镇复兴之路最值得斯托克借鉴的,是把手工艺和创造力重新放回城市的中心位置。“景德镇之所以重新焕发活力,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创作、工艺和年轻人的实践嵌入城市规划的核心。”
在詹金斯看来,陶瓷产业的未来不仅要依托大型制造企业的发展,更在于给年轻工匠提供充足空间,让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失败、不断成长”。
蓝柳纹的故事远未结束。十八世纪英国工匠用中国纹样拼贴出的图案,见证了两国陶瓷工业的兴衰,又在今天的中英文化交流互鉴中找到了新的意义。(完)(新华社专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华社驻伦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