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十地菩萨十方佛——金代宝胜寺佛教绘画艺术研讨会”在荣宝斋大厦举办。会议围绕北京荣宝拍卖即将上拍的“金代南无十方诸佛”及“金代十地菩萨像”,专家们展开了热烈交流,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研讨会现场嘉宾合影。
宋元书画,迄今近千载,存世凤毛麟角。宋元佛画是佛教信仰传播、法脉传承的直接文物,不仅可顶礼供养,亦是璀璨艺术瑰宝。对于考证彼时社会、地域及文化交流等,亦有重要意义。这两幅画像同属一套系列佛画作品,尺寸均为130×67cm,题款带有明确的“宝胜寺”寺院名称,是研究金代佛教信仰、佛教艺术的极珍贵实物遗存。

金代南无十方诸佛像

金代十地菩萨像
金代真迹无疑,迄今世界仅见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佛像文物考古、鉴定与研究专家金申认为:“这两幅佛画确认无疑可定为金代绢本佛画,应该说在美术史上都值得大书一笔,因为目前没发现这类实物,这在美术史上都是新的发现。”

金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授、佛像文物考古、鉴定与研究专家)
他认为两幅画可以定为金代、华北风格或山西风格,品相完好,艺术精湛,与传世的山西壁画风格非常一致。更重要的是“这是目前发现的仅有的两幅传世的金代佛画,这是最珍贵的,如果将来有可能广泛介绍出去,可以说在美术史上应该占上一笔”。
佛教美术史重要发现,国宝级文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陈传席在采访中说:“这两幅画可以说是国宝级的文物,不是一般珍贵,这是目前见到的仅有的两张金代的佛画。而且我断定是金代中期的作品。”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
从画法上看,陈传席认为出自汉人画家之手,艺术价值相当高,它的“高古游丝描”功力很深,这是典型的六朝传统画法,春蚕吐丝一样,圆篆用笔,没有方折,受到了篆书的影响。目前金代的绘画极为稀缺,因为金代几乎没有自己的画家,多是从宋朝掳去的汉人画家。

王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顾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顾问王志远则认为:“这两幅画即便是汉族画家画的,但是也照顾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民族特征,兼顾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差异,这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这两幅画对我们研究辽、金、元代的佛教造像艺术起到了重要的补缺作用。”

戴晓云(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艺术史研究》主编)
从艺术风格与艺术史来看,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艺术史研究》主编戴晓云认为:“这两幅画结合了辽代和宋代的造像风格,既有辽代的雄健,又受到宋代汉民族典雅、细腻审美的影响——体现在高古游丝描这种画法,春蚕吐丝般的线条画出来,同时又有女真族质朴、刚健的气质融入,形成面容比较丰腴,身形比较敦实的形象特点,整个造像风格又很粗犷、健硕。”
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旧藏,上博退赔文物
专家呼吁公有博物馆关注
北京荣宝拍卖佛教典籍部经理李林昊在采访中表示:“这两幅画都是民国时候做的揭裱,上面有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先生的藏印,后来都是上海博物馆的退赔文物。”而金申则在研讨会上呼吁:“这样级别的文物,最好由国有博物馆定点收购,如果流失到民间,万一再流失海外那是我们的损失。”
近年来,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中,金代造像非常受藏家欢迎,2020年在巴黎邦瀚斯曾经拍卖过一件金代木雕,成交价达到2300万元;海洋博物馆出口的C位也放了一尊金代木雕菩萨造像,甚为庄严。是次两幅金代佛教画像将流向何方,拭目以待。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