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纺织非遗传承创新路径 第九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成都召开

人民网成都11月23日电 (记者郭莹)非遗技艺与当代时尚如何实现融合创新?借助现代科技,新生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何突破工艺瓶颈,实现“工艺品”到“生活美学”的场景延伸?


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11月2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联非遗办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成都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有政策制度保障、全民参与非遗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宝贵经验。”大会主题发言环节,原文化部人事司司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雅芳指出,近年来,非遗保护使许多纺织非遗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纺织非遗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到“活化传承”转变。针对今后纺织非遗传承和保护,她建议要深入挖掘和研究传统纺织技艺、开阔思路勇于创新、让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提高打造品牌的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多层次、一体化的非遗教育传承体系,全国100多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看来,当前,纺织非遗已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良性生态,“237项相关非遗列入国家级非遗,通过‘非遗+设计’等路径激活产业价值。”

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孙锐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就“传统技艺与AI跨界融合”“构建纺织非遗传承创新完整生态”等话题进行观点分享。

专题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培养非遗人才,创新教育模式”“织锦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两大主题,探讨了“推动非遗教育突破传统模式,构建跨学科、项目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兼具技艺功底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传承人”的具体路径,并对“织锦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品牌化运营与国际化传播与产业化发展”这一话题进行深度交流。

纺织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智慧。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创办于2017年,迄今已连续举办9年,本届大会除了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探讨外,还邀请嘉宾对成都锦门锦绣基地园区进行走访调研,借助专家智力资源,为蜀锦蜀绣这两项承载千年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建言献策。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