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没有剧本和演员的戏剧进入复旦,陌生人的相遇联结从打开“一个盒子”开始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是一部完全突破常规的戏剧,没有剧本、没有演员,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白盒子被放置在舞台中央。没有人知道盒子里有什么,它静静地等待着一个人开启。

一阵清脆的开场铃声响起了,但是演出仍未开始,没有工作人员告诉观众该做什么。几分钟后,一位短发女生默默走上台,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那个神秘的盒子。这代表着,演出正式开始了。在那之后的一个小时里,在场的50位观众都不知道由他们主导的这场戏剧将如何发展。

11月13日至29日,比利时先锋剧团(Ontroerend Goed)带来的实验戏剧《一个盒子》(Handle with Care)在YOUNG剧场·绿匣子上演。11月22日、23日,这个从比利时根特寄出的盒子被送到复旦大学艺术馆,邀请复旦师生共同开启。


被放置在舞台中央的一个盒子。YOUNG剧场供图

一场游戏,一个社交实验

在拥有超过80亿人口的世界里,你如何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产生联结?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密运转、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习惯被信息茧房包裹,在熟悉的小圈子里社交,乐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如此,一切都变得可预测、可控制,给予人们稳定性和安全感。

然而在生活中的某一刻,我们也会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多久没有与偶然相遇的陌生人说过一句话?多久没有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多久没有停下来静静享受当下?

这些问题也引发比利时OG剧团的思考,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盒子作为回答,希望借此在舞台上展开一场社交实验,推动一群陌生人共同创造一部独一无二、只属于他们、只存在于当下的戏剧。


演出开始前,观众被邀请在纸上涂鸦,作为当日“卡司”照片与签名。YOUNG剧场供图

今年10月起,《一个盒子》世界首轮演出在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开展,国内首站便是上海。首演前,YOUNG剧场节目部经理钟雯静与同事参与了多轮内测。一开始,性格有些I(内向)的她喜欢待在角落里,默默观察其他人互动,后来她尝试着做一名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不参与任何行动,只是观察别人是被允许的。如果你想迈出一步做些互动,又会有不一样的参与感。”钟雯静说,“这里没有导演,没有戏剧构作,没有演员,但其实每个人又都是。”

回到当下,此时此地此刻

没有剧本,没有演员,甚至都没有布景,它还能称作为一部戏剧吗?如果完全由在场观众主导,它是否会变成一场完全不可知、不可控的游戏或实验?

《一个盒子》是上述所有的集合体,在钟雯静看来,人在空间里就能构成戏剧。“当人们在一起,打开一个未知的盒子,就能将当下性和戏剧性发挥到极致。”

内测期间,钟雯静曾与比利时OG剧团沟通过他们的困扰——每一次演出都有无法预测也不能控制的意外发生。而OG剧团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多达四五十次的内测,他们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要学会慢慢放下,不要试图人为引导或掌控它的走向,将戏剧还给观众。”

进入复旦大学艺术馆之前,《一个盒子》已在YOUNG剧场上演了一周半时间。钟雯静遇到了许多完全出乎她意料的事情。按照创作团队的想法,一个盒子应该由一人单独开启,而她不只一次碰到,第一个鼓起勇气上台的人不知道如何打开箱子,寻求其他观众的帮助。后来,应该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任务,被观众拆分成好几项分力解决了。这让她意识到,“不存在必须要怎么样,观众会自己想出一种合适的解决方式”。


学生们共同完成盒子给出的任务。YOUNG剧场供图

在短发女生上台开启箱子后,她按照盒子给出的指示开始“做任务”。这部戏剧的一幕幕,就这样由一个个指示和一个个认真参与的观众推动向前。正如此前每一场演出一样,意外一次次发生了,混乱被制造,然后一切逐渐平息下来。

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詹同学本想做一名旁观者,性格内敛的她从来不好意思上台讲话或公开演讲,却因为接到了朋友的“任务”,而不得不走上台,完成了一件自己此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她说,“我们的生活就像这个盒子一样,可能充满惊喜或惊讶,甚至还会发生混乱。我们只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并应对它,但是同时也会发现陌生人的善意,处在同样境遇的人们会互相帮助。”

盒子之外

“最打动我的是这部剧展现的想象力,这个盒子来自一个遥远的国家和时间轴,过去的人可以和未来连接,当下的我们也可以和未来的自己连接。”复旦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钱捷受邀参与此次戏剧观演。她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学生“cue(提示)”上台完成任务,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我之前必须要满足老师这个身份的要求,而在这部戏剧里,我可以扮演其他人。”

此次《一个盒子》戏剧观演是复旦当代人文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朱逸骏谈及引进该剧的初衷,是他发现学生们往往在网络上投注较多注意力和精力,而线下的社交连接变成了一种局限于某种特定关系的“弱连接”。“希望通过这次游戏剧场,让学生们看见不同的人,体验线下社交的实感。”他表示,受到《一个盒子》启发,未来计划创作“复旦版”的即兴戏剧,共同创造独属于复旦人的文化志。

复旦大学社会政策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杜世超老师全程扮演了一位旁观者,他发现,学生们在刚开始时会有一些紧张,倾向于回避具有模糊性和破坏性的任务指令。而随着演出推进,学生们在混乱中找到了“连接的意义和快感”,“在无法单独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会互帮互助”。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场域里,并不缺乏渴求安全感和性格内向的参与者。在中文系读本科的郭同学报名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一个有创造性的空间里打开自己,与陌生人交流”。

与她设想不同的是,她在参与过程中并不需要逼迫自己去完成任何任务。在盒子的指引下,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成为“共创者”,同时聚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我们在一个交点相交了一下,有可能之后会产生更多联结。”


学生根据任务指令留下的涂鸦内容。YOUNG剧场供图

盒子被打开后一个小时,演出进行到了尾声。不同于普通演出结束后,观众有序离场,越来越多学生被吸引着走上前,坐在台上与其他人一起解决一个尚未完成的“难题”。

那么,演出何时会结束?答案并不明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他们走出剧场,他们将不再是偶然相遇的陌生人,因为他们已经共享着一段私密的、不为他人知晓的共同记忆。

原标题:《当没有剧本和演员的戏剧进入复旦,陌生人的相遇联结从打开“一个盒子”开始》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李昂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