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唱《长城谣》,纪念“中国之莺”周小燕



苍柏园艺术歌曲庭院音乐会,全场合唱《长城谣》

11月22日晚,武汉东湖苍柏园,当歌唱家周小燕1948年在上海录制的《长城谣》响起,周小燕的学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热泪盈眶。1937年,在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爆发的历史关头,年仅20岁的周小燕在武汉唱响《长城谣》,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深入人心。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在周小燕的故乡武汉,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唱片(上海)共同策划的《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黑胶唱片正式发布,追忆这位“中国之莺”。

夜色中,苍柏园艺术歌曲庭院音乐会开启,在德国钢琴家哈特穆德・霍尔的伴奏下,廖昌永深情唱起《教我如何不想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住长江头》等经典艺术歌曲,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学生张功浩、冯浩然、范雪妍、乌列热等也登台献唱,用歌声追思周小燕。音乐会尾声,在场所有人共同唱响《长城谣》。

廖昌永说:“周小燕先生离开我们已经9年多了,请让我再说一次: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今天,她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在这里,用音乐纪念她。我想,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传唱和传承。”



纪念周小燕,廖昌永深情唱起《教我如何不想她》

跨越47年的41段珍贵录音

《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收录了周小燕从1948年到1995年跨越47年的41段珍贵录音,是对周小燕各个历史时期声音档案的首次系统性梳理和高保真修复。唱片清晰展现了周小燕从抗战时期的救亡呐喊,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探索,她的艺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她曾说:“我的声音属于民族,属于时代。”

全部录音资料均来源于被纳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 “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的中国唱片资料中心馆藏,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整理和修复。唱片收录了不少从未面世的珍贵资料,其中,《思乡》《西北农民歌唱毛主席》《苗家之歌》《百灵鸟双双地飞》《秋收山歌》,保加利亚歌曲《每日每夜想念你》、意大利歌曲《吻》等7首作品,在录音之后均未正式出版过。


《长城谣:周小燕历史珍版录音集萃》黑胶唱片

唱片收录了两个不同版本的《长城谣》。第一个版本是1948年5月26日周小燕在百代唱片公司录制的《长城谣》。当时,结束十年欧洲求学生涯的周小燕甫归上海不久。这一版本的《长城谣》采用钢琴与小提琴的伴奏组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诗意美感。

另一个版本是199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78岁高龄的周小燕登上八达岭长城时再次演唱的《长城谣》。当时,她深情地说:“站在长城上,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看到中国的变化,我就想到这么多为今天中国而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没有看到这个场面,所以我们这些有幸目睹的人应该更加好好工作,为祖国的明天奉献我们所能奉献的力量。”


苍柏园艺术歌曲庭院音乐会现场

“这张唱片不仅是周小燕先生个人艺术生涯的缩影,更是中国近现代声乐史的鲜活史料。”中国唱片集团公司总经理樊国宾介绍,在声音修复处理方面,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音频工程师坚持 “最小干预” 原则,保留老唱片特有的温暖质感,让当代听众能真实感受到时代的声音。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廖昌永唱得情真意切,赢得满堂彩。“很多人问我,最常想起周小燕先生的什么?用东坡先生的话说,是不思量、自难忘。不经意间,总想起周小燕先生的话,好像都融入了血液里。”

在声乐教学中,周小燕不仅追求音准精准,更追求中国气派。她认为:“不应该把‘字正腔圆’理解为歌唱者的奋斗目标,而是所应该做到的起码要求。因为‘正’和‘圆’还只是‘形式美’,它们都还不是类似绘画中的‘气韵生动’,涉及风骨、气质,内在精神之类的美学要求。”


苍柏园艺术歌曲庭院音乐会现场

近年来,廖昌永在意大利、德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举办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也在舞台上呈现中国的书法、国画、器物等。在苍柏园艺术歌曲庭院音乐会上,书画家汪家芳和丁筱芳在歌声中现场作画。汪家芳被东湖的美景吸引,现场描摹了苍柏园的景致,丁筱芳则画了一幅《策马迎春图》。“真是非常美妙的经历!平日画画我总会听点音乐,今天聆听着歌唱家们的现场演唱,感到我的线条更有节奏,色彩也更明亮了。”

唱片发布及东湖庭院音乐会是第二届中国艺术歌曲高质量美育展演系列活动重要部分,由上海音乐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系列活动还包括中国艺术歌曲系列丛书发布、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暨学术论文征集仪式颁奖会、廖昌永《中国艺术歌曲》大师课等。

原标题:《再唱《长城谣》,纪念“中国之莺”周小燕》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桐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