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黄士峰
实习生 占泺涵
11月的陕西大地,寒意渐浓,从陕西安康白河县的汉江古码头到西安北郊村落,再到渭南华州郑桓公陵园的青砖黛瓦……为助力左宗棠幕僚后裔、湖北天门90岁老人郑用威完成祖辈寻找“十八条扁担”后裔的心愿(详见此前报道)。连日来,极目新闻赴陕寻亲报道小组的行程超过2000公里,足迹遍布陕西西安及周边、安康、商洛等多地。

百余年前的19世纪中后期,左宗棠西征新疆的历史画卷中,郑用威曾祖父郑子兆以运粮官之责,召集湖北天门18名郑氏族人随军保障物资,这便是“十八条扁担”的由来。战争结束,他们散落陕西及周边安家,与老家的联系也中断了。
目前,此次寻访活动暂告段落,遗憾的是我们还未能寻得“十八条扁担”后人,但这场跨越百年的寻找,早已超越结果本身:老人三代接力的赤子情怀、沿途郑氏宗亲的热忱相助、郑氏“十八条扁担”与郑桓公一脉相承的忠义精神,以及家文化背后沉甸甸的家国担当,正成为比“找到”更珍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的寻访,也将带着这份感动继续前行。

在渭南华州郑桓公陵园参观时,我们似乎找到了此次寻访活动的要义:郑氏“十八条扁担”传承延续了始祖郑桓公忠义为国的精神。西周末,郑桓公为护国安邦鞠躬尽瘁,成为天下郑氏尊崇的精神图腾;19世纪中后期,左宗棠西征新疆,守护中华疆域,幕僚郑子兆召集的18名天门郑氏族人肩挑粮草跋涉于险途,用汗水与坚韧筑牢前线物资防线,他们扛起的不仅是后勤补给,更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这份“为国分忧”的信念,正是对郑桓公忠义精神的千年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唯有知晓家族的来路,才能更明晰个人与国家的联结。如今郑用威老人不顾高龄,执着接续爷爷与父亲的寻亲遗愿,何尝不是这种精神的延续?他想让散落的宗亲知道,先辈的奉献从未被老家遗忘,这份刻在血脉里的忠义,始终是郑氏家族的精神坐标。

寻访之旅中,我们感动于沿途郑氏宗亲的热心相助,他们让这场未竟的寻亲充满温暖与希望。在渭南华州,郑桓公文史研究会秘书长郑全欣为记者解读郑氏源流,中华郑氏族谱馆负责人郑瑞琪连夜整理安康地区多版县志,转发寻亲报道至全国宗亲群,牵线联络其他各地郑氏热心人,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族谱资料与建议寻亲方向……这份“天下郑氏一家亲”的热忱,让跨越地域的守望相助成为现实,也为我们的寻亲之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这场寻找或许仍需时日,但它早已写下深刻的意义。它让我们看见,平凡人的历史不该被遗忘,家族的记忆是民族文化的微观载体,而一份跨越百年的执着,终将让血脉与精神,在时光的长河里重新相遇。
我们看到郑用威老人“见一见宗亲、续一续根脉”的情怀,早已化作不灭的火种。而极目新闻的寻访不会止步,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寻,也期待更多知晓天门南郑氏“十八条扁担”人,请拨打热线027-86777777提供线索,让这份关乎忠义、根脉与乡愁的寻找,早日抵达圆满。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