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作家陈彦是一个文学多面手。作为小说家的他著有《西京故事》《装台》《主角》等长篇小说,其中《主角》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为剧作家的他,创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戏剧作品数十部,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作品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创作长篇电视剧《大树小树》,获电视剧“飞天奖”。近日,他又推出最新长篇小说《人间广厦》。
11月16日晚,“安得广厦,何以栖居?——陈彦《人间广厦》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评论家白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与作者陈彦展开对谈,从这部小说出发,探讨人性、知识分子品格与传统文化等议题。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音共同参与。
《人间广厦》
一部单位“分房史”,照见人间喜剧与人性深澜
《人间广厦》以一家文化艺术研究院的福利分房为叙事核心,从“最后总攻时刻”写至“曲终人散”,展开一幅纷繁复杂的人生图景。院长满庭芳原想平稳退休,却陷入分房引发的无声博弈:在职者各怀心思,艺术家困于现实,青年骨干为学历职称奔走,退休干部翻出陈年旧账,真假离婚案频出,人事档案不知所终,职工在家门口敲锣打施压……地上人心难测,地下尸骨亦会“开口”。与此同时,满庭芳的妻女正在长安郊区考古,壁画线条与器皿纹路中,藏着另一种鲜活的文明记忆。地上与地下、现实与历史、物欲与精神,在陈彦笔下交织成一部关于身心栖居的“人间喜剧”。
谈到创作缘起时,陈彦提及早年亲身经历的分房之困。但他表示,《人间广厦》不止于分房,而是以“分房”为切口,书写人物命运,探讨“人何以栖居”的永恒命题。“我希望这部小说能从一个微观单位延展出去,辐射城市与乡村,甚至潜入历史深层,呈现安居与精神栖息的不同维度,也为物欲所困的现实人生,‘打开一点减压的阀门’。”
阎晶明指出,陈彦在《人间广厦》中将“分房”这一俗务置于文化团体中,制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不仅再现生活复杂性,也引发出对命运与人性的深刻拷问。
白烨将陈彦的写作美学概括为“平民美学”,赞其始终关注底层、为人民写作。他认为“分房是一代人的痛点”,而《人间广厦》正是“为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学影像”,以小见大,既让人不忘过往,也感念时代进步。
杨庆祥则认为,本书在《星空与半棵树》的超越基础上又有新拓展,不仅具有审美高度,更具深刻反讽。“它不仅是‘分房’,更是‘分人’,揭示分配制度背后的人性本质。”
作家陈彦(第一排中)与参与评论的嘉宾们合影
扎根现实,从传统戏曲与民间文化中汲取智慧
陈彦坦言,自己坚信“写熟悉的生活”,唯有亲身经历、反复咀嚼过的素材,才更可靠,也更能理出头绪。“我只能在小说中寻找一种重构,让真人真事隐去,全然依小说的逻辑,去编织故事。”
阎晶明特别欣赏小说中浓郁的戏曲元素、对章回体形式的化用,以及与现代叙事的深度融合,称其“将人间烟火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合理而复杂地融为一体”。
韩敬群注意到,《人间广厦》从人名到章节标题,都联结着悠久的古典文学传统,如《诗经》《论语》的命名方式,“陈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眼睛始终望向本土与民间”。
杨庆祥进一步指出,陈彦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中国式的“悲剧感”,如《装台》中“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的哲学,《主角》中“戏里戏外不分”的意境。他强调,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国人的情绪、欲望与安慰,而陈彦正深入挖掘了这份“中国式的人情与人性”。
李音在最后点评,陈彦的小说在当代独具特色。他以其“迂回铺衍的功夫”细细描摹人间烟火,这种能力既来自基层经验,也源于叙事天赋。他的作品在人间现实、精神超越与文化根脉三者间把握得极为均衡,于文化之网中“深描”出真实而深刻的中国生活。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提供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