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书法创作同质化窠臼(艺坛走笔)

张建才

从全国性书法展到书法家个展,纵观当下书法创作,既在守正创新中取得显著成就,展现出异彩纷呈的旺盛活力,同时也呈现一些风格同质化倾向,引人担忧。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创作者对中国书法内在发展规律认识不清、研究不深,不能正确感知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核、准确把握书法创新的“度”,把创作风格简单化,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在于创作者修养不够,心态浮躁,既没有沉潜下来钻研传统文化,也未能清晰认识其他艺术门类对书法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传统的浅表化借鉴和对时风的盲目追求,使其迷失在临摹少数热门经典法帖和获奖作品中,从而遭遇取法源头的创作瓶颈,让作品陷入同质化困境。

作为民族艺术,书法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其在当下的健康发展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积极作用。破解书法创作同质化难题、防止这一不良创作倾向蔓延,是推动书法繁荣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经典法帖的深刻研习,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建构个性化书写风格。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及乎书道既成,则画沙、印泥,从心所欲,无往不通。”研习书法经典,便是要掌握书法的形式之美、艺术之美、法度之美。那如何向传统经典借力?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言:“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他指出了“专力一家”的重要性,即先深入一家之法,掌握书写精髓后再纵览揣摩,逐渐蜕变。这种变,并非简单拼凑,而是在融会贯通中做到古为今用。

正确把握书法艺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同样重要。共性即遵循书法创作规律,个性则是摒除简单模仿和跟风创作,融入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做到入古出新,形成个人面貌。如刘勰《文心雕龙》所道:“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艺术创作最忌雷同而缺失个性,但书法个性的生成并非割裂传统的一味创新,而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以个性化表达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从钟繇到王羲之再到颜真卿等,一代代书法家无不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成就了一个时代的书法高峰。历史经验说明,既要观照传统,又要准确把握当代审美,在融会贯通中实现书法艺术传承发展,做到既不与人同也不与己同。

书法并非简单书写,它融入了天、地、人、事等多重因素,也融合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多门艺术之美,体现着书写者的全面修养。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是提升书法创作格调的必由之路。创作者放宽视野,博览并深研诸种传世书法作品,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丰富取法维度,有助于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当代书法创作的突围方向,就是要在吃透前人法度后打破程式化书写、临摹性创作,在笔墨间重塑自我,让书写成为心性与情感的自然流露。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6日 08 版)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