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走进社区:一场“破墙”的艺术,如何重构社区温度?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日前,“公共艺术在居民区:李秀勤《缘深润石》雕塑文献展”在凉城路574弄“小巷美术馆”开幕,“美术馆社区化与居民区环境:一种新的社区更新路径”主题研讨会同期举行。艺术学专业专家和社区管理者、社区志愿者齐聚一堂,共探艺术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创新之道。


小巷美术馆。


小巷美术馆。

8月29日,李秀勤的雕塑作品《缘深润石》在小巷美术馆前落地。艺术家根据室外路面转弯处的空间特点,采集了凉城三村与复旦小区两个居民区居民代表的手印,将其铸刻于两块长型花岗岩上,中间以燕尾榫结构相连,并巧妙地融入地灯功能。它不仅是艺术品,更成为“因有艺术,小区无墙”治理理念的生动载体。



《缘深润石》。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表示,“通过这种方式,艺术打破了小区间的无形壁垒,让不同背景的居民从交流走向认同,在共建共享中让生活更美好。”



研讨会现场。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子提出,艺术进社区是打造了“社区客厅”。她认为这种“微更新”通过文化内涵重构,编织起有温度的社区关系。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副主任郭奕华提出了关于“社区美术馆化”的思考。在她看来,在技术发达的当下,这种线下交往的温暖连接,正是社区美术馆的核心价值。



“银发族”,是社区美术馆格外关注的群体。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曾玉兰认为,社区美术馆的核心是公共性与居民主体性,它打破了传统基层治理模式,激发了居民自治互助的新可能。尤其为老年人等群体赋予了艺术权利,让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被尊重、被关怀。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蒋奇谷同样提到,“艺术不仅是展览,更是人文关怀的载体。中国的艺术社区实践关注老龄化、精神需求等现实问题,让居民有了精神依靠,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探索。”

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学校项目负责人侯颖霞分享,社区学校将沪语班、素描课等惠民项目放在小巷美术馆,使艺术在整个凉城街道“流动起来”。志愿者们主动维护公共艺术、组织活动,形成了“有使命感的平台”。

艺术评论家、社区枢纽站创建人王南溟提到,社区美术馆不仅为老旧小区注入品牌活力,更带动了周边复旦、同济、财大等高校的学生实践与科研资源,更令人惊喜的是经济层面的溢出效应,“房屋中介专门来拍门卫美术馆,作为小区品质的证明。”

原标题:《雕塑艺术走进社区:一场“破墙”的艺术,如何重构社区温度?》

栏目主编:张熠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阮佳雯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