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同步推出两场展览:“10——60”与“杨伯都:黑鹰,白鹰”,构筑起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分别以宏观收藏与微观叙事,引领观众走入艺术与生命的深处。
“10——60”:半世纪艺术浪潮的浓缩图景
“10——60”精选近500位出生于20世纪10年代至60年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并以“一人一作”的方式收录于同名画册。展览现场呈现近200件佳作,生动勾勒出横跨半个多世纪的全球艺术脉络。


“抽象之思”。阮佳雯 摄
展览分为“抽象之思”与“具象之途”两大板块。第一部分“抽象之思”呈现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近百件作品,聚焦于以色彩、线条和物质本身为核心的创作,带领观众步入一个纯粹的视觉领域。
第二部分“具象之途”则呈现了以人物、风景与日常为焦点的创作。它们并非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复刻,而是被赋予了社会关切、心理深度与观念投射的复杂载体,邀请观众重新思考我们如何通过描绘“他者”与“世界”来认识自身。



“具象之途”。阮佳雯 摄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在导览中特别提及已故艺术家陈箴重病期间创作的作品《水晶体内景观(虎)》。这件作品由十二件人体器官的临床造型组成,十二件器官也代表着十二生肖。王薇分享,艺术家在生命末期,渴望身体能如水晶般纯净明澈。这件作品不仅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代表,也引发观众对于生命与健康的深刻共鸣。

《水晶体内景观(虎)》。阮佳雯 摄
王薇还分享了其他藏品的幕后故事,比如日本艺术家白发一雄用脚绘制的画作《锦秋》,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
“10——60”将持续至2026年2月23日。
黑鹰,白鹰:穿过窄门,见天地与内心
在龙美术馆的阶梯展厅,艺术家杨伯都的最新个展“黑鹰,白鹰”呈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充满神秘感与诗意的世界。展览由崔灿灿策划,汇聚了艺术家30余件绘画与装置作品。


“黑鹰,白鹰”展览现场。阮佳雯 摄
展览从一道“窄门”开始。在杨伯都的笔下,这道门时而是细长的亮光,时而是宽大的门廊,有时又藏在盒子里,等待被窥探。它不仅是空间的入口,更是艺术家生命旅程的象征。
十年间,杨伯都的创作从描绘写实而丰富的展厅内部,逐渐转向对“空旷”本身的表达。她画中的空间被极致压缩,最终成为一条发光的直线——那便是窄门。她也从对建筑内部的关注,转向对外部“风景”的观看。古老的岩石、洞穴与峡湾在她的画布上铺陈,将观者引向一个更为辽远的时空。

《丛林 3:95》。龙美术馆供图
“洞穴”是杨伯都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她神秘又充满戏剧性的风景中,总有一个充满禅意的小小洞穴悬于半山,成为画面的中心,如同黑鹰与白鹰的巢穴,提供面对逝去与黑暗的勇气和安宁。
除了洞穴,“潭水”是展览的另一核心意象。在下沉的步道中,艺术家塑造了一个由潭水、建筑般的岛屿及四周数十件相似画作组成的幽深世界。观众“移步换形”间,现实与记忆更替,画面与倒影交织。
“黑鹰,白鹰”将持续至2026年1月11日。
原标题:《龙美术馆双展同步开幕,“10——60”勾勒半世纪艺脉,杨伯都叩问生命窄门》
栏目主编:张熠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阮佳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