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楸树花开》在京首演 展现青春与梦想的心灵之旅

“有时候,退一步,或者往下扎根,不是为了放弃,而是为了站得更稳、长得更高。”11月7日晚,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联合出品的原创音乐剧《楸树花开》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正式首演,充满生命力的音乐、极具感染力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一段关于青春、梦想与真实的心灵旅程。


原创音乐剧《楸树花开》是“尔多有戏”继《阿兔酱紫》《寻找声音的耳朵》《复活吧!胡萝卜》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剧延续团队一贯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洞察,将目光聚焦于互联网时代的“虚荣”议题,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在“被观看”与“自我表演”之间迷失方向,真实与幻象的界限变得模糊。

《楸树花开》的主角是一群16岁的少年——椿、夏、楸、冬。他们既象征四季轮回,也代表青春的不同阶段:椿勇敢而务实,夏温柔感性,楸真诚执着,冬冷静理性。他们在流量洪流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算法的诱惑与社会期待的裹挟,不断在“真我”与“人设”之间摇摆、挣扎、成长。

在首演当天举行的见面会上,主创分享了该剧的创作理念。编剧、导演、作词张忱婷表示,“这部作品想要讨论的,是‘向下扎根’的勇气。我们希望让年轻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不只是理想的闪光,而是挣扎、犹豫、重新出发的真实过程。”她还透露,《楸树花开》的剧本历经29次修改,每一稿都在向更深层的真实靠近,“好的作品需要像楸树一样,扎得更深,才能开得更盛。”

该剧舞台中央有着巨人装置以及悬空的“物质之手”,通过冷暖色调的呼应与闪烁节奏的变化,构筑出情绪层叠的光影叙事。 “巨人装置和‘物质之手’象征了当代社会中无形的力量——算法、赞助、流量,它们既给予机会,也暗中牵引、控制着个体的方向。” 舞美设计师徐肖寰表示,舞台设计通过象征性构造与光影转换,将科技、欲望与成长的隐喻融入空间,使舞台成为思考的容器。

演出将持续到11月9日。

天桥艺术中心供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汪浩舟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