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回望烽火岁月中艺术工作者的风骨,青年学子的热血前行与京剧名家的坚守,在舞台构成一幅完整的精神图谱。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特邀演出的原创话剧《点翠》近日在艺海剧院首演。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编剧,王延松执导,佟瑞敏、傅希如、果菁领衔,与南通艺术剧院话剧团联袂呈现。








《点翠》故事发生1938年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艺术与个体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沉浮。剧本以精妙的双线结构,铺陈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我一直想以淞沪会战为背景写一个戏,不涉及延安,又与延安息息相关,我想到了抗敌演剧队。”黄昌勇看了百万字历史研究资料,“有的是我以前熟悉的,又重新拿来看。”
作为历史剧,《点翠》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创作原则,主人公从上海到镇江、武汉再到西安,到八路军接待站,都与当时抗战大形势相结合。2022年,黄昌勇完成《点翠》第一稿,“很多业界朋友,包括普通观众看了剧本提了不少有益建议,还有俄罗斯导演对这部戏充满兴趣。”
2025年,《点翠》被搬上舞台,暑假里,黄昌勇又花了两个多星期修改剧本,“创作《点翠》之初,我没考虑过谁来排、谁来演,就是发自内心想写它。从2021年筹备,到2025年,《点翠》中的人物一直活在我心中,全剧有好几条明线暗线,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物结构故事日臻严密。”
《点翠》以话剧为主体,深度融合京剧元素,佟瑞敏饰演的京剧名家方玉珩不畏日本人的威胁,坚守上海;剧中的另一条线索聚焦于上海某大学戏剧社的年轻学子。他们在由傅希如饰演的队长周澎的带领下,毅然改组为抗敌演剧队,怀揣救亡理想,踏上一条充满艰险的西行征途;由果菁饰演的方吟在西行之路上,完成了从方家大小姐到革命抗敌的完美蜕变。
“我创作《点翠》剧本时就希望有职业京剧演员参与。从《点翠》首演看,演员表现可圈可点,剧中有不少京剧戏中戏,主演们拿捏得当,做了很好的尝试。全剧视觉呈现和音乐,尤其与京剧元素的结合,做得很极致,中国戏曲的天空非常大。”黄昌勇在《点翠》融入来自梅兰芳、萧军、萧红等的创作灵感,方玉珩身处“孤岛”围城,面临艺术与生存、气节与妥协的艰难抉择。演剧队从镇江、武汉到西安,最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青年们以戏剧为武器,在硝烟中传递希望,在流离中坚守理想。“在抗战严峻形势下,青年人难以预测自己的命运,难免有多愁善感的时候。”黄昌勇希望观众看完《点翠》有耳目一新之感,“不落俗套,新颖,另外题材很青春,写一些年轻人的事,写年轻人如何面对传统。”

《点翠》建组会
《点翠》舞台、设计如同一首无声的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历史的明暗与情感的波澜。解构的建筑框架、斑驳的砖墙与冷峻的几何箱体交错、倾轧、叠映,形象再现战火摧残下城市的创伤与人民内心的创痛。多媒体与灯光的运用,成为推动叙事、渲染情绪的“隐形角色”。它们时而如《西行漫记》般纪实冷峻,时而如“点翠”头面般绚丽华彩,在虚实、冷暖之间自由穿梭,将1938年的迷茫、挣扎与希望编织成令人难忘的舞台画面。
加入《西行漫记》也是黄昌勇的巧思。1938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西行漫记》问世,在世界范围内再一次掀起一股关注延安的热潮,“当时第一个推出《西行漫记》的正是上海的出版社。”
《点翠》不断穿插《西行漫记》中的纪实片段,将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热忱交织,使“西行”不仅是地理迁徙,更成为一场精神的远征。华美珍贵的“点翠头面”作为线索贯穿全剧。一动一静,一西行一坚守,两条线索如时代洪流中奔涌的浪潮,在长达半世纪的时空跨越中最终交汇。
《点翠》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南通艺术剧院、上海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原标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编剧,佟瑞敏傅希如果菁领衔《点翠》首演》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诸葛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