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昨晚,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手举办的“江南文化讲堂”走过了第三季。从2020年起,围绕着“江南文化”主题,来自长三角的文博和社科专家们共举办了30期精彩纷呈的讲座,不仅为公众打开了一扇深度解读江南的窗户,更见证了学术研究与公共传播的深度融合。本刊特邀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撰文,回顾讲堂历程,分享实践心得,并展望江南文化在博物馆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未来。 ——编者

2025年11月8日 国家艺术杂志封面
江南,是刻在长三角骨子里的温柔血脉,也是上海着力塑造的三大文化名片之一。2024年,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多处新空间渐次启幕——江南造物馆、“山水江南”数字馆、海上书画展与屋顶园林,上博在江南文化建设上的深耕,终如春水漫堤,浸润人心。展览、公教与文创相互辉映,不仅催生了交叉学科的萌芽,更让江南之美,可观、可感、可携。
展览风雅 涵养一座城的精气神
“春风千里”,江南有约 上海博物馆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重镇,多年以来,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 举办过诸如虞山画派、董其昌书画艺术、青龙镇遗址考古等数十场与江南相关的特展。2020年5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第一个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文物展“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广受业内与观众关注,一度成为当时的文化现象。

展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呈现风景优美、物产丰饶、人文荟萃的诗画江南。在呈现江南艺术、讲述江南历史的基础上,从文物出发,提炼出了江南文化深层的五种特征,并在五大板块中分别表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基调、安礼乐仪又旷达洒脱的江南性情、治平济世与明德修身的江南人物、阳春白雪与市井浮生的江南风尚、抱诚守真又开放兼容的江南气度。为了回应观众印象中梦幻般的江南之美,此次展览环境也被布置成了一座精致的江南园林。正是这一展览的成功探索,为东馆江南造物馆、“山水江南”数字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屋顶花园一景
“万年长春”,书画长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上海博物馆又于2021年特别策划举办了“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该书画特展是响应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号召的重要举措。上海美术作为江南文化的一脉,继承了江南文人书画的传统,并孕育出海派文化,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红色文化,开启了 20 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新格局,是中国古代书画向现代美术转型的重要一环。现在大家看到的东馆二楼“海上书画”常设展,既是我们专家的研究成果体现,也是“万年长春”这个特展拓展而来的成果。
“诗心造物”,因展而生 江南造物馆位于东馆四楼,整体风格现代简约,很好地诠释了江南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展厅内常设“诗心造物——江南工艺的世界”主题展览,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展示,引领观众走进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江南造物艺术世界。第一板块展示与江南人民日常生活和风俗节庆息息相关的工艺品,第二板块展出江南文房器物和手工艺名家的杰作,第三板块通过文物和现当代工艺美术作品揭示江南工艺造物的非凡特质与创造模式。熟悉上博的观众都会明白,它是由“春风千里”特展深化、提升而来。由特展升格为常设展,也是我们非常乐意看到的江南文化交叉学科的培育和发展的成果。

江南造物馆展厅
园林石供,木影清趣 东馆屋顶江南园林,东园是一个集演出和会客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庭院,西园则展现了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景致。在屋顶园林对外开放之际,上海博物馆同步推出了“木石双清:江南石供与海派盆景展”。展览位于屋顶花园的东园、中园以及江南造物馆中庭,遍设奇石佳木,令观众流连忘返。

木石双清展在江南造物馆展出
“考古上海”,寻根江南 上海本是江南的一部分,6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开启了上海地区古文明的序幕,4000多年前的福泉山遗址闪耀着东方文明的曙光,1000多年前的青龙古镇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口,因此,江南与上海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上海博物馆持续对崧泽、福泉山、广富林、青龙镇等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24 年,上海博物馆首个以上海考古为主题的常设展“考古上海”诞生了,观众能够看到上海历次重大考古发现中的重要文物。比如通过展示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马桥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六千年前先民开始在今天的上海西部开拓生息,展现五千年前的古国文明星光闪耀以及四千年前区域文明经历的变迁重塑,实证了上海6000年历史。
美育润心 让文化在公共空间流淌
“长三角博物馆进校园”,让课堂遇见江南 作为国家文物局第二批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之一,上海博物馆于2021年出版了进校园探究性丛书,包括小学版《博物之美:探秘中华文化》 和中学版《江南之魅:美给你看》,充分发挥了我馆长三角地区博物馆的龙头作用。目前,我馆已在上海市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基于该套教材的主题性活动,力争在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师培养、馆校合作机制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全面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江南文化讲堂”,名家与公众的对话 2019年初,上海博物馆加入了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牵头组织的“江南文化研究联盟”,2020年5月起,上海博物馆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借由人气爆棚的“春风千里”特展共同推出了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江南文化讲堂”,努力把“讲堂”打造成为江南文化研究联盟的常设交流平台和培养江南文化研究宣传后续力量的成长平台。讲堂从政治、 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江南文化的特质,既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战略价值, 又以精彩生动的解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江南文化讲堂超人气现场
“寻根之旅”,考古讲述上海故事 2021年,上海博物馆与澎湃新闻联合打造了“魔都与新城:共启寻根之旅”博物馆教育项目。项目以上海考古为基础,通过考古文物讲好上海故事,探寻“五大新城”的发展脉络及上海城市的文化之根与文明之源,激活生根于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 助力上海“五大新城”建设。专题纪录片和相关讲座活动的报道在澎湃、上观、学习强国等超过7家互联网平台转载,澎湃新闻点击量超过3000万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宣传效果。
“古人雅集”,少年江南行 在东馆青少年探索宫,我们分别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大文人雅集(兰亭雅集、西园雅集和玉山雅集)为背景,邀请青少年参与博物馆探究性学习和沉浸式剧本研学体验,从而提升对文人雅集内涵的理解,并进一步了解兴盛于江南的雅集是如何影响江南文化和日后的海派文化。

青少年观众参与雅集沉浸式表演
“江南雅乐”,丝竹入画来 为了让广大观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上海博物馆还特别策划了“江南雅乐”教育工作坊。“诗乐一体”“诗画同源”,文人雅集除了吟诗作画,也少不了丝竹助兴。表演设在海上书画馆和江南造物馆, 观众借助展厅氛围和精彩表演,更深入地感受到江南风雅与中华传统文化。

观众借助展厅氛围和精彩表演,更深入地感受到江南风雅与中华传统文化
文创生春 将江南美学融入日常烟火
文创出海,风华动欧洲 2019年,“中国旅游文化周”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上海博物馆应邀主办了为期近1个月的“海上风华——上海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展”,共展出 100余件文创精品。这些展品以“海派经典”“江南文化”“海上风华”等为主题,将传统中国文化符号与当代国际设计元素融为一体。值得一提的是,“江南文化”部分选择明代上海画家董其昌的中国画元素,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的亲民生活用品,在现场备受观众追捧。
江南春礼,把风雅带回家 上海博物馆精心研发了20余种50多款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让观众可以把“江南文化”的美学生活理念带回家。特别推出的“江南春下午茶”套餐,使观众在品茗赏珍中感受盎然春意。其中,“江南春”茶礼套装和“江南春”荷包香囊入选“2020上海优选特色伴手礼”。
雅集迎宾,江南醉世界 围绕全球顶尖博物馆M20+大会等重大会议,上海博物馆推出江南文化雅集、非遗活化艺术等系列活动,以此向世界展示江南魅力,传播上海的精彩,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嘉宾们在“上海客厅”遇见传统新生活。 漫步于屋顶古典园林,置身在小桥、太湖石场景里,继而又沉浸于江南丝竹声中观看书画,参加活动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席运营官詹姆森·凯莱赫女士等境外博物馆高管流连忘返。
“江南雅集”,春色满园 为集中展现上博东馆的江南文化魅力,我们特别邀请了艺术大咖张军、高博文、史依弘、唐俊乔共同参与拍摄上海博物馆“江南雅集”形象推广片。我们还在东馆屋顶花园为来沪参加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嘉宾举办了江南曲艺等演艺活动,让他们来感受江南文化的满园春色,探寻江南文化的特质。
展望未来,上海博物馆将继续深掘江南文脉,以学术为根基,以创新为羽翼,让江南文化不仅留存于展厅,更流动于城市肌理,浸润于百姓生活。我们将以更温柔的执着、更开放的姿态,让文化赋能城市,让上海在国际风范中,葆住那一缕独特的中国风、江南韵。
原标题:《汤世芬:让江南之美可观、可感、可携——谈上海博物馆的江南文化品牌探索》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王瑜明
本文作者:汤世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