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画网巾先生》人物鲜活、主题鲜明、催人泪下,看完后感慨万千,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表达。”
“通过《三打白骨精》认识了婺剧,现场太燃了,谢幕时两千多名观众拍手叫好。”……
10月16日至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与四川两地联袂举办。婺剧《三打白骨精》、越剧《我的大观园》、闽剧《画网巾先生》等多部佳作在成都演出时一票难求,这些剧目吸引大批年轻人走进成都的剧场,观众中不乏专程跨城而来的年轻戏迷,他们在社交平台上热烈分享自己的观剧体验,以真实感受为传统艺术“代言”。
传统戏曲,正以愈发青春的语态与姿态,叩响年轻观众的心门。为何年轻人愿意专程赴蓉“追戏”?古老艺术又如何成功“圈粉”新一代?近日,红星新闻记者对话多位前来成都观演的年轻观众,探寻他们与传统戏曲双向奔赴的故事。

01
10月18日和19日,由陈丽君领衔主演的越剧《我的大观园》在四川大剧院上演。剧院三层楼的大厅被缤纷多彩的鲜花装点,宛若一座巨型花店。在一楼大堂的醒目位置,摆放着“星辰”(陈丽君粉丝名称)赠送的999朵某知名品牌玫瑰,据知情者透露,这批玫瑰产自厄瓜多尔,价值不菲,需提前多日预订方可达成。演出开始前,这束巨型玫瑰花成为全场焦点,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合影。

《我的大观园》演出前,四川大剧院摆满了鲜花。
作为当今戏曲界的“顶流”,陈丽君甫一登场,便引来观众热烈的掌声,演出门票早在开演前就全部售罄,演员谢幕时,台下观众举着黄色的横幅,大声呼喊陈丽君的名字。
90后戏迷小冰来自越剧发源地浙江嵊州,与陈丽君是同乡。她从小就喜欢越剧,“我出生在嵊州,越剧于我如同故乡的山水,早已融入生命脉络。”小冰说。小时候跟着长辈赶庙会看戏,那些婉转的唱腔仿佛种在了心里。“陈丽君用青春化的表达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让我们这代人以更亲切的方式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
为了这次成都之行,小冰做足了攻略:参与线上抢票、规划戏曲地标打卡路线。最让她动容的,是在剧院偶遇一位成都本地老戏迷。“她看到我们这些年轻面孔时眼含泪光说‘戏曲的春天真的来了’。那一刻,我感受到艺术跨越代际的温暖力量。”
跟着越剧的足迹,小冰发现了成都的另一种美:“在望江楼公园想象薛涛诗笺,在蜀绣博物馆找寻戏服纹样灵感,戏曲就像一把特别的钥匙,帮我打开了深度体验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我的大观园》演出前,观众在剧院拍照。
更让小冰惊喜的是在全国戏迷的交流中产生的深刻共鸣。“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们相约成都的茶馆复盘剧情,虽然成长环境不同,但我们都为《我的大观园》中宝玉哭灵那个眼神心动。”
小冰说,她一共看了27场《我的大观园》,每一场都有新的震撼。在她看来,这种“为一部戏奔赴一座城”的行为极具仪式感。“当戏曲成为联结志同道合者的精神坐标,地理距离反而凸显了奔赴的仪式感。”
追戏不仅丰富了小冰的精神世界,更让她掌握了新技能——学习拍摄剪辑,用短视频记录台前幕后。展望未来,小冰计划用vlog记录“跟着戏曲去旅行”的见闻,“让传统艺术成为连接更多年轻人的彩虹桥”。正如她所说:“最好的支持,是让经典在我们手中焕发新生。”

《我的大观园》演出前,小冰(左)和小陈(右)在剧院合影
和小冰一样,来自福建的00后观众小陈在成都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素未谋面的一群人,因共同的热爱迅速熟络。“我们一起聊陈丽君的唱腔和表演细节,那种瞬间产生的共鸣特别温暖。”这份情谊更从剧场延伸至城市角落,“我们甚至约着一起去看大熊猫‘花花’,打卡这座城市的地标景点。是戏曲,让我们以这样一种有趣的方式认识了彼此,也认识了成都。”
02
这次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让在成都上大学的阿垚过足了戏瘾。她现场观看了七台大戏:昆剧全本《牡丹亭》、晋剧《庄周试妻》、京剧《阳明悟道》、川剧《梦回东坡》、婺剧《三打白骨精》、藏戏《金城公主》和闽剧《画网巾先生》,其余剧目则通过网络直播观看。“在成都就能集中欣赏这么多传统戏曲的精华,真是太幸福了。”
其中,婺剧《三打白骨精》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我第一次看戏时完全没碰手机,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剧场里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连小朋友都看得津津有味。”

婺剧《三打白骨精》东安湖大剧院演出现场
阿垚与戏曲的缘分始于社交媒体。今年春节期间,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邓方园演绎的《姚安杀妻》片段。“演员精湛的演技和有趣的剧情一下子吸引了我,我立刻去搜索了完整版,越看越喜欢。”剧中,邓方园扮演的姚安欲杀害妻子张梦姐时,用表情展现了诓骗妻子时的谄媚与狠毒,凶狠的眼神和谄媚的笑容如变脸般自如切换。将妻子杀害后,姚安一句“死得其所”,令人发指。阿垚感慨:“原来戏曲人物可以这样鲜活,演员演得太好了。”

川剧《白蛇传》演出现场
真正让阿垚“入坑”的,是今年春天在四川省川剧院观看的全本《白蛇传》。“现场看戏的感觉完全不同,那种魅力无法抗拒。”
在阿垚看来,很多人对川剧的认识还停留在变脸,但川剧的魅力远不止于此。“《白蛇传》里用变脸展示情绪变化,《皮金滚灯》中的顶灯技巧,《白蛇传》里的韦陀踢慧眼……这些技巧在现场观看时极具视觉冲击力。”
阿垚特别钟情于川剧高腔:“尤其是自贡市川剧团‘资阳河’流派的唱腔,自带一股麻辣味儿。配合后台演员的帮腔,能把人的情绪一下子提到嗓子眼。”

阿垚(中)与川剧演员合影
如今,看川剧已成为阿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每个月至少看三场戏,除了成都本地的演出,还会专程前往自贡观看川剧。阿垚不仅看戏,还热衷于收集川剧文创产品,并自己动手制作物料。“在剧场遇到同龄观众,我们会互相交换物料,这种交流特别有趣。”
令人惊喜的是,阿垚正在备考川剧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川剧编剧,这样就可以和喜欢的川剧演员一起工作了。虽然很难,但阿垚想试试。
03
一台好戏,不仅需要演员的精彩表演,观众的热情捧场,更需要舞台背后那双“造梦”的手。来自安徽的95后小伙李晨,正是这样一位为川剧舞台注入新鲜血液的年轻造梦者。如今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担任舞美设计的他,用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从戏迷到从业者的转换。
2017年,还在安徽老家读大学的李晨,偶然观看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在安庆演出的《欲海狂潮》。那场仅以一桌二椅、黑幕为背景的演出,却让他感受到了“舞美设计的种子在心里萌发”。
“虽然舞台极其简洁,但演员的表演完全撑起了整个戏剧空间。”李晨回忆道,“或许正是这种‘留白’的艺术,让我开始思考舞美设计的真谛:不是堆砌,而是为表演服务。”

川剧《柳荫记》剧照
大学学习动画专业的李晨,在毕业之际做出了让同龄人有些意外的决定——考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从事宣传工作。面对这个关乎人生方向的选择,这个看似随性的安徽小伙却异常坚定:“没有做什么权衡,就是从心,想离自己喜欢的戏曲行业更近一点。”
幸运的是,家人对他的选择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或许正是这种宽松的成长环境,让我更敢于追随内心的声音。”
在宣传岗位上积累两年后,李晨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剧院大胆启用年轻人,他先后参与了《西游·心途》《哪吒闹学》等小戏的舞美设计,并在《花自飘零水自流》《红楼之凤》等作品中积累了实践经验。

李晨(左)与陈巧茹合影
“剧院给了我们年轻人很多机会。”李晨特别感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巧茹的信任,“她总是鼓励我们‘不要怕,做对的事,会有人看见’,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勇气。”
今年国庆节期间在成都上演的川剧《柳荫记》,是李晨首次独立担任舞美设计的大幕戏。对于这个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他有着自己的理解:“舞美设计整体遵循传统戏曲美学的留白与写意,但在细节处暗藏玄机。”
李晨的舞台设计处处体现着年轻人的巧思。在象征封建礼教的祝家庄场景中,他特意设计了一个比例夸张的屏风,营造压迫感;窗格图案选择简洁的框型,暗喻“牢笼”;而在英台闺阁场景中,一瓶插花从《思兄》时的绿枝变为《逼嫁》时的枯枝,细腻呼应人物命运转折。

川剧《柳荫记》剧照
“最难的是将设计稿转化为舞台实景的过程。”李晨坦言曾为此焦虑,“戏曲艺术始终以演员表演为主,舞美设计的一切都要为表演服务。我的设计能否被接受,能否为表演加分,只有上演后由观众来评判。”
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李晨对“网感”有着清醒的认识:“守正创新是戏曲艺术永恒的主题。不管外界如何变化,舞美设计都要保持戏曲艺术的写意特性。”
对于未来,这个谦逊的年轻人没有豪言壮语:“我想有机会我会一直做下去,在舞美设计或幕后工作的过程中去享受川剧的魅力。”
无论从千里之外来成都追戏的戏迷、爱上川剧的大学生、还是追随川剧来成都工作的小伙,他们的举动印证了当代年轻人与文化传承的新型关系: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用专业能力和独特视角,主动参与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让古老的戏曲绽放出新的光彩。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编辑 曾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