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传统文化如何焕发新生,中外优秀文化论坛在沪举办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作为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场外配套活动——第二届“四海珍萃”中外优秀文化论坛于 11月5日下午在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传统的未来:文化转化与传播的新路径”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收藏界、文化界、教育界、产业界及协会团体等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寻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的可行路径。

论坛于进博会开幕的同一日举行,凸显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深度融合。论坛由上海茗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光帆文化发展中心协办。王宣言先生主持论坛,论坛指导单位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一级巡视员张国华先生、论坛支持单位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张坚先生分别致辞。

他们一致认为,进博会不仅是全球经贸合作的盛会,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演讲:多维视角勾勒文化发展新蓝图

随后的主题演讲环节,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带来了精彩分享,先后从区域协同、文化传承、数智科技、艺术实践和 AI 前沿等角度,深度解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重点区域组副组长、松江区经委副主任戴志明在以《协同向新、动能跃升:2025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蓝图》为题的演讲中,阐述了区域一体化发展为文化资源的流通与整合带来的新机遇,为传统文化产业融入更广阔的经济圈层提供了宏观视角。

上海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文创领军人物胡建勇先生立足其三十余年的深耕经验,在《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演讲中, 犀利地指出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要在理解其核心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解决当代人精神需求、塑造品牌价值的文化 IP,让传统在市场中体现新的生命力。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创意实验室总经理童茵女士,结合其分别主持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信息化工程的丰富经验,在《数智科技赋能文化创新转化与传播的探索与实践》中, 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孪生、大数据、AR/VR 等技术,打破文化体验的时空限制,为公众构建可感知、可互动、可分享的文化新场域。

刘海粟美术馆原馆长鲍薇华女士则以《在历史维度下探寻本土艺术发展路径——中外展览作品解析》为题,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经典展览案例,强调了在全球化语境下,本土艺术必须扎根自身历史文脉,同时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国际对话,才能找到独特的发展路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数字人文实验室主任吴夏平教授压轴出场,其演讲题目为《AI 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传播的新路径》。他深入探讨了生成式 AI 对传统文化内容、形式、载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巨大潜力,并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了传统文化在 AI 时代的生存与发展的方法论。

专家座谈:聚焦实践,共话创新生态

在最后的专家座谈环节,四位分别来自论坛主办单位及协办单位的嘉宾,他们是文化转化与传播的实践者,围绕主题从具体维度发表了独特见解。议题涵盖“从模仿到共创——AI 时代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新路径 ”、“现代环境下的民营艺术馆发展”、“AI 时代的艺术创作与推广”以及“如何打造 IP”,为与会者带来了诸多思考和启发。

第二届“四海珍萃”中外优秀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第八届进博会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更通过跨领域、高层次的对话, 为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汇聚了智慧、探索了方向, 充分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开放、创新与包容。

原标题:《探寻传统文化如何焕发新生,中外优秀文化论坛在沪举办》

栏目编辑:顾莹颖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李一能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