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金秋时节话食菊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文|戴永夏

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正是菊花盛开、凌寒飘香时节。此时,吟诗赏菊,堪称赏心乐事。

然而,古人栽培菊花,却是从食用开始的。用菊花做充饥的食粮,这是他们的首选。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就在诗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九章》)。他不但用秋菊的落英做晚餐,还把菊花收藏起来,当做来春的食粮。

屈原之后,三国魏人钟会在《菊花赋》中称颂菊花有“五美”,其中“一美”便是“神仙之食”。唐代诗人陆龟蒙对食菊也情有独钟。他在住宅周围种了许多菊花,每到春天菊苗肥壮时,便采一些放在杯盘中,邀友人们前来品尝。到了五月,菊花的枝叶又老又硬,气味苦涩,他却照吃不误。

而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食菊更加看重,当他从杭州来到山东密州做太守时,因当时灾情严重,生活相当困苦,一日三餐难以为继。为解决口粮不足,他便跟同僚一起,工余时间到郊外野地挖杞菊为食。对此,他不但不以为苦,还乐观地写道:“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后杞菊赋》)

后来,人们发现菊花不但可以充饥,还具有美食价值,用它可做出多种美味佳肴。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就介绍了三种菊花美食。

其一为“紫英菊”羹:春天将采来的菊苗洗净,在开水中焯过,再用油炒熟,放上姜、盐,做成“紫英菊”羹。此羹喝了有清心明目的功效。

其二为“金饭”:选紫茎黄色的菊花,在甘草汤中焯过,再放入刚蒸熟的小米饭中同煮,即成“金饭”。久食“金饭”,可明目长寿。

其三为“菊苗煎”:将菊苗放入汤中煮一下,捞出后再裹上一层用甘草水调和的山药粉,然后用油煎,即为“菊苗煎”。“菊苗煎”吃起来又香又脆,特别爽口。


明清以降,用菊花制作的美食更加丰富。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清代顾仲的《养小录》等书中,均收录有数量众多的菊花菜品、食品,如凉拌菊、炸菊花、菊花粥等。在各地的菜品中,也涌现出了菊花肉、菊花鱼球、菊花鲈脍等名菜。这些风味别具的菊花美食,既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提升了菊花的价值和声誉。

除了美食价值,菊花还具有药用价值。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将菊花列为“上品”,说它“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清代沈李龙在《食物本草会纂》)中则介绍了菊花酒的功效:“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

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古人除将菊花视为能延年益寿的食物外,还认为长期食菊可羽化成仙。如晋代葛洪在《神仙记》中说:“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后得仙。”五代道士杜光庭在《名山记》中也说:“朱孺子吴末入玉笥山,服菊花,乘云升天。”这些记述,无疑给菊花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倒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比较实际,他从长期的实践中得到真知,对菊花做了全面评价:“菊之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

正因为菊花浑身是宝,能强身健体,它便成了一些名人雅士保健养生的上佳之选。如三国时的曹丕,不但自己嗜菊成癖,还将食菊养生的经验推荐给近臣,告之“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请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晋代诗人陶渊明也是食菊养生的倡导者,他在诗中写道:“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他把带着露水的菊花采下来泡酒喝,借此保养身体,忘却那些令人伤心的世事。

清代慈禧太后一生爱菊,常以上等杭菊花代茶饮,缓解头晕目眩、两眼干涩等病症;并用菊花桑叶水净面、洗目和浸泡双足。晚年,她每日必服御医张仲元为她配制的“菊花延龄膏”,还爱吃厚瓣白菊花与鸽子肉做馅的小元宝饺子及菊花火锅。

在我国民间,许多地方都有食菊风俗。如素有“菊城”之称的广东小榄,赏菊、餐菊之风早已闻名中外。

而济南在食菊方面也独具特色。济南人食菊,有着久远的历史传承,食菊方式多种多样:将菊花掺入黍米中酿成的“菊花酒”,为流传千年的济南名酒,古籍记载:“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

将菊花瓣蘸上面糊油炸,做成“炸菊花”;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这些都是既能上百姓餐桌又能入高档宴席的名菜。还有以面粉和糖酥为饼、上粘菊花叶制成的“菊花糕”,又称“重阳糕”。至于将菊花去蒂、晒干,研成菊花粉,掺入粳米,做成的“菊花粥”,颜色淡黄,气味清香,也是独具风味的美食。

(作者为济南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1月03日 20:3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