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11月2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联主办的2025年度“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青年人才项目系列成果展演主单元在北京市文联老舍剧场举行。15名优秀学员带着历经数月精心创作的成果片段轮番在舞台上展示,交出了一份绽放芳华的“青春作业”。
文艺创作孵化平台坚持“高品质、高品格、高品味”定位,为青年学员提供创作资金支持、组建高规格创作班底、对接导师团队助力创作,开展跨门类艺术家观摩研讨和交流采风,15名优秀学员在文艺名家导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将数月以来精心雕琢的成果片段首次带上专业的舞台。

群舞《江渚云山》以“富春山居图”为创作依据,运用汉唐古典舞的身体语汇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此次展演作品题材多样、风格鲜明,集中展现了青年一代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解读以及对个体价值的深层思考。本次活动不仅是青年艺术人才的阶段性成果汇报,更成为北京文艺创作新力量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其中,既有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又有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也有国际视野下当代本土剧场的实验性探索。一系列作品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舞台上的美学应用:《伎乐·数境》敦煌数字舞蹈,用数字形象与真实舞蹈本体的有机统一隐喻着敦煌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生命力。跨界融合节目《走出时间的旅人》,将交互技术应用于表演之中,打破了观者单一感官、调动多维感知的深层审美体验。话剧《外套》,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强烈的身体表达与空间实验性,重新激活经典文本的当代表达,探索当代剧场在跨媒介融合中的可能性。群舞《江渚云山》以“富春山居图”为创作依据,运用汉唐古典舞的身体语汇勾勒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这些探索标志着舞台艺术正在从技术应用走向理念与范式的创新。
成果展演现场,跨界融合节目《走出时间的旅人》,话剧《中之人》片段,舞蹈作品《身体使用指南》,原创话剧《亲密》片段,音乐作品《旋外·五声—宫商角徵羽》,话剧《外套》片段,双人舞《柘枝》,跨媒介创意舞台剧《诗情AI意》片段 ,《伎乐·数境》敦煌数字舞蹈,微短剧《万宁桥下》试镜片段表演,相声剧《乱神记》片段,群舞《江渚云山》,北京中轴线沿线周边剧院景观摄影,书法作品《书中和·赞中轴——中轴线诗词选抄》及节目名称书法题写,装置作品《生息》轮番登场,这份绽放着芳华的“青春作业”,不仅是青年艺术人才的阶段性成果汇报,更成为北京文艺创作新力量与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相声剧《乱神记》。
2023年建设“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以来,以精品创作项目和青年人才项目为牵引,构建了高层次专家智库、人才库、作品库、创研基地、合作渠道、宣推渠道六位一体的全链条工作体系,推出了话剧《悲惨世界》、舞台剧《一日三秋》、话剧《老舍五则》(2024版)、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偶剧《我的名字叫啊吨》、舞剧《主角》、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音乐剧《风声》以及首批创研基地创作项目音乐剧《青春之歌》等多部优秀作品,验证了其“以项目育人才、以人才促创作”的良性机制。

展演现场领导、嘉宾与孵化平台导师代表、学员合影。
据悉,部分孵化学员作品即将启程大凉山戏剧节,作为孵化平台展演板块亮相。文艺创作孵化平台将继续完善机制建设,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开拓更多更成熟的渠道,为精品创作项目实现从“高原”到“高峰”以及青年文艺工作者实现项目落地见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顺畅的成长通道,持续为擦亮“大戏看北京”名片、助力“演艺之都”建设培育精品力作、储备优秀人才,为首都文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陈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