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官员点赞“南海I号”整体打捞技术,冀加强水下考古合作

近日,印度尼西亚海洋与渔业部海洋空间管理总局海洋资源司司长Frista Yorhanita在参观位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以下简称“海丝馆”)时,对博物馆及其标志性的“整体打捞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强烈的国际合作意愿。


海丝馆外景。

在风景如画的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上,这座以“海上丝路”为设计灵感的现代化博物馆,日益成为国际开展海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Frista Yorhanita司长在参观过程中详细了解了“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的发掘、保护与利用情况,并表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美丽又有趣的博物馆。我印象最深的是整体打捞技术,我们希望能在印尼运用这种技术,更好地保护水下文物,让它们成为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这番评价肯定了以“南海I号”整体打捞为代表的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为两国在该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模型

“南海I号”的成功打捞与保护被誉为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里程碑,其开创性的“整体打捞”方案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了中国智慧。Frista Yorhanita司长进一步指出:“未来将加强印尼海洋与渔业部和中方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水下文物的保护工作。”这标志着海丝馆的功能已从单一的文物展示与保护,成功拓展为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享技术、共谋发展的重要枢纽。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文化地标,海丝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平台,也是国际公众理解古代海洋文明的重要窗口。通过持续举办国际研讨会、开展联合研究项目、策划专题展览与多语种公共教育活动,馆方正积极将“南海I号”项目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国际公共产品,推动文明对话与人文互动。

南都N视频记者:丁治加

实习生 戴紫阳 梁雨桐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