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以“保护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的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设1个主论坛和4个平行论坛,国内外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等汇聚一堂,共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凝聚全球文化守护共识。本次论坛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大学主办。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四川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国际交流领域成效显著。今(31)日上午的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围绕“共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市民共建共享”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柴晓明与现场嘉宾们进行了有关考古遗址复原展示问题的探讨。他特别对“考古遗址复原展示”与“考古遗址复原重建”作了区分。

柴晓明
比如,复原重建的目的是恢复建筑及其所在群体格局完整,恢复和保护其整体价值;复原展示的目的则是展现相关复原研究成果,直观地向公众阐释展示遗址的内涵与价值。复原展示建筑多被用作文物遗址保护设施,展示该建筑和相关遗址的内涵与价值;复原重建则主要是恢复其所在建筑群整体格局完整,其作用本质是修复其所在建筑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在主题为“公众参与赋能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中提到:近年来在多个遗产保护项目中都能深刻感受到:公众的参与助益良多。

吕舟
以福建鼓浪屿为例,吕舟历数了从著名旅美钢琴家殷承宗到当地社区民众等对故乡申遗的全力支持。“他们发挥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体现文化的传承,因为文化是需要人来传承、传播的。”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唐际根在演讲开头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文物和遗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区别就是人与时间的差异:文物是过去在较短的时间里由一个或几个人做出来的器物,而遗址则是过去的很多人在漫长时间里慢慢建造积累而成。
在唐际根看来,如今很多民众已从单纯的鉴赏古玩器物到关注历史和遗址,“这是多么重要的变化。”但随着相关话题的升温,一些为了流量而刻意编造如“伪史论”等虚假话题也甚嚣尘上。

唐际根
唐际根认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巨大热情与多维视角,有助于相关话题的广泛传播,但同时普通人因为掌握的考古资料不足和信息零散等情况,又容易造成各种误读。
因此,他既希望公众在介入考古话题的时候能保持客观、远离情绪,也希望对于那些“也许永远无法复原和重建”的遗址,相关机构或专家们未来可以更积极地去分享从发现到整理的过程,相当于引领大众慢慢学习、成长,让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更加正确的观念。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曾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