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华刚 摄影报道
尕日塘秦刻石,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随着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其为秦代石刻,“昆仑”的精确地望问题,以及秦始皇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从此不再有文献记载之缺。这也是这块刻石为何如此受关注的原因。
然而,围绕尕日塘秦刻石展开的研究与讨论,却并未停止。
10月30日至31日,一场名为“传统盐业遗产价值阐释与保护利用”的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中国文物学会盐业文物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举行。来自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李小波教授,作了《任乃强的预言与“尕日塘秦刻石”的盐业研究视野》主旨报告,引发全国各地来参会的盐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与讨论。

开幕式现场。
尕日塘秦刻石与哈姜盐湖隔湖相望
秦刻石记录的是昆仑采药,盐业史研究与此有何关联?
李小波认为,盐业史研究对中华文明探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认识文明探源“中国方案”的一种新视野。在中国古代,逐盐而居是青藏高原最早民族重要的生活方式,有两大核心起源地区值得关注,一是扎陵湖、鄂陵湖区域,有哈姜盐湖资源;二是青海湖以西,有茶卡盐湖资源。而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地点,与哈姜盐湖隔湖相望。
尕日塘秦刻石,作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除了它本身昆仑采药的意义外,盐更是一个核心,“因为盐作为人类早期文明起源的一个渊源,地位是很重要的。”李小波以青藏高原举例,那里天寒地冻,游牧民族很早以前为何要在这生活?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发现盐、生产盐,并把盐带到国内的很多地区,所以它形成一种民族交流的通道,也成为文明起源的一个原点。
古人采药只是一种手段 实际是政治、经济、文化行为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不禁让人追问,为什么秦始皇派方士到这个地方来?“有人说是为了采药, 但其实采药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行为,它实际上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行为,是为了国家边疆的拓展,从而形成一种标志性的地标。”古代的时候,谁最先生活在黄河源头?是羌人等少数民族,他们在这个地方生活,需要去发现盐、制造盐。
李小波推测,作为经济手段,汉地与它的交通,可能伴随着寻盐、找盐的过程。“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在77年前就做出了这么一个预测,盐成为一个纽带。这次考古发现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任乃强先生的预言。”历史学家任乃强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对今天的启发很大。“尕日塘秦代石刻的旁边就是哈姜盐湖最早的制盐区域,如果以后能够发现与盐相关的文物记载,以及制盐的器物等,那对任乃强先生的预言就更加证实了。 以这个地方作为中心,周边还发现了很多人类活动的考古遗址,相关直接的联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进一步去探寻。”

李小波教授主旨报告里的示意图。
盐道是民生、滋味、民族、国家战略之道
“这样的研究,对我们叙永有很好的一个启示,因为叙永是一个盐道,其有四个意义。”李小波一一阐释:一是民生之道,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盐,它是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物资;其次是滋味之道,盐是百味之主,所有的美食美味必须要有盐;另外叙永盐道也是一个民族之道,彝族的奢香夫人等都生长在这里,叙永通过盐作为经济的纽带,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意义很大;第四是国家的战略之道,西方有一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那这连通罗马的大道最早是干什么的?它就是盐道。
“在古代,国家把盐作为边疆治理的重要手段,叫以盐治边,即在治理边疆的时候,通过盐作为一种国家的战略物资,达到稳定边疆的作用。”叙永盐道的地位正如李小波所言,自古以来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