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是史书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是夏朝的创始人。然而,由于夏的年代极其遥远,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近代以来,对于禹及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合法性受到不少质疑。为了解析这些疑问,《夏王朝:天崇拜与华夏之变》一书,以清华简为基础,以出土文物、传世文献为依据,聚焦夏朝的存在性、禹治水的真实性等争议问题,通过天文记录、气候数据与出土器物的多重互证,梳理出夏王朝及禹真实存在的历史脉络。
清华简是一批盗掘文物,属于战国楚地竹简。2008年,这批竹简出现在中国香港文物交易市场上,被清华大学的校友慷慨解囊拍得并捐赠给母校,故名清华简。清华简记载的是西周初年史事,是目前所见最早记录夏王朝及禹的文献,也是目前可信度最高的文献。从清华简《厚父》中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世人的记忆中,殷商之前确有一个“夏邦”存在。《厚父》首篇以周武王或周康王的口吻追述夏朝历史,开宗明义地说,因为禹“(敷土,随山刊木。莫高山)川,乃降之民,建夏邦”。在厚父的口吻中,看不到禹具有丝毫神性,与一些学者说大禹是神话人物的看法大相径庭。除了清华简外,作者还根据近年来出土的叔夷钟镈、秦公簋、豳公盨、芈加编钟、上博竹简《子羔》《举治王天下》等文物中发现禹是真实的人,而不是神。如2002年从中国香港古董市场购回的豳公盨,器物锻造年代在西周中期偏晚,约为公元前九世纪初,即周孝王时代。豳公盨上有目前为止最早记载禹治水的青铜器铭文。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平治水土,禹因此受到下民拥护,被民拥立为王。最后一句“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也就是说,众民只有遵循此德,才能远离忧患。在西周先民记忆中,禹不但是真真切切的古人,且禹治水也不是神话传说。这些也可以在青铜器铭文、战国竹简、传世文献中找到依据。根据文献记载,禹在黄河中流,凿通了西河渔窦,以排泄渠、孙、皇的洪水;在晋陕北部,疏通了防原泒,让洪水注入后之邸和滹沱河;在黄河下游,禹在疏浚陆上积水的同时,也在孟渚之泽附近筑起堤坝以拦截洪水;此外,禹还疏通了长江、汉江、淮河、汝河的河道。近年来,人们又利用新的技术,对史前气候进行考察并得出结论:在禹治水的年代,全球范围都处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多事之秋,江河湖泊分布较多的地区洪水泛滥,从而证明“大禹敷下土方”的可靠性。
解开了禹身上的谜团,再来解开笼罩在夏王朝身上的谜团。虽然至今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但殷商出土的甲骨文能够佐证夏的存在。卜辞中的“西邑”,即传世文献中的“西邑夏”;而卜辞中的“杞侯”或“杞”,即传世文献中夏之后裔所在的杞国。还有的文献中赫然记载:夏王朝共历经14世、17个王。当然,更有效的证明是王城岗遗址的发现。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持续发掘。1975年,两座距今4000多年的小城遗址被发现;2002年,又在这里发现了面积达34万多平方米的大城遗址。经碳14测定,王城岗大、小城的时间筑于夏王朝建立之前50年左右,与传世文献中“鲧作城”相吻合;而王城岗遗址也与传世文献中“夏都阳城”的地址一致。有朝代、有世袭王、有王城,夏的真实存在也就毋庸置疑了。
禹建立的夏王朝,促进了华夏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华夏文明的形成。由于禹治水有功于天下,其所在的夏部落逐渐在中原大地崛起。最先与夏部落结盟的是涂山氏。文献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与涂山氏会盟之后,将嵩山以南数十个大小酋帮、部落整合成一个跨血缘、跨地域的夷夏联盟,禹也被尊称为天子。接着,代表中原文化的夷夏联军又对代表长江文化的三苗展开征伐。禹之所以征讨三苗,据文献记载说,是因为三苗的统治者实行摧残肉体的粗暴刑罚,遭到民众的反抗,引发三苗地区动荡,波及周边地区。为了动荡不蔓延祸及自身,禹率部进行讨伐,让三苗地区恢复了安定。平息三苗之乱后,禹又将一些东夷人迁徙到江汉地区,从而形成了华夏民族的融合。
夏王朝带来的不仅是民族的融合,更是文化的融合。在王城岗大城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夏王朝的祭天遗物——一件残石琮。石琮制作精巧,呈方筒形,外方内圆。专家们认为,石琮与玉琮一样,都是祭天的礼器。经考古研究,王城岗大城建成后,原来的小城变为祭祀区,夏部落在此修建了神庙、祭坛,每到冬至之日,在这里摆上贡品,燃烧干草,祭祀天神,也就是“天崇拜”。古人举行祭天仪式,向上天祈求丰收,他们试图寻找一个媒介,与天或天帝对话。因为龙与天帝的居所有密切关系,于是成为沟通天帝、联结天人的灵物。龙的形象最先起源于北方,随着民族融合,渐渐向南流传,慢慢成为华夏大地家喻户晓的灵物,中国人也渐渐有了“龙的传人”的称谓。在禹征三苗结束,部分东夷人迁徙至江汉地区与三苗融为一体后,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石家河文化。史前时期的龙、鸟、虎三大崇拜文化,在石家河时代齐聚一起,形成三大灵物崇拜的鼎足之势;再后来,鸟崇拜中的鹰鸮逐渐演变为凤,由此形成龙、虎、凤文化,至今还在中华大地流行。
《夏王朝:天崇拜与华夏之变》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夏王朝、一个真实可敬的禹,也让人们看到夏王朝在民族融合、文明产生与形成进程中所发挥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作者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身影从模糊走向清晰。

《夏王朝:天崇拜与华夏之变》,柯胜雨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出版
原标题:《追溯中华文明产生与形成的历史密码》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蒋楚婷
来源:作者:贾登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