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永加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登高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人们借此望远抒怀、祛病健身、祈福辞青。齐鲁大地名山荟萃,自古便是登临吟咏的绝佳去处。历代文人墨客曾踏遍齐鲁名山,登高寄情,留下无数不朽诗篇。
岱岳巍峨,文脉绵延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素有“五岳独尊”之誉。古人以东方为万物更始、初春萌发之地,故泰山又被尊为“五岳之长”。它不仅是壮丽的自然奇观,更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不仅帝王频频登临封禅,无数文人墨客也在此登高寄情,留下不朽诗篇。
春秋时期,崇尚“仁者乐山”的孔子便曾多次登临泰山。《孟子·尽心上》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可能是历史上关于孔子登泰山最著名的记录。今泰山日观峰南侧的“瞻鲁台”,相传源于孔子曾在此远眺鲁国故地曲阜。

唐代“诗圣”杜甫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初第一次来到山东。其父杜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此行本为省亲,却在山东漫游长达五年。其间他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途经泰山时,为其壮丽所震撼,写下传世名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中不仅赞美了泰山之雄奇,更抒发了诗人高远的志向与豪情。杜甫的第二次齐鲁之旅是在天宝四年(745年),这次在山东呆了近两年,与李白、高适、李邕等文人雅士相聚于泰山脚下、汶水之滨,诗酒唱和,留下了深刻记忆。
尽管《望岳》中“望”字与“会当”二字引发后世对其是否登顶的猜测,但杜甫在晚年所作《又上后园山脚》中写道:“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句中“日观”即日观峰,可证诗人确曾登顶极目。
到了元代,散曲大家、济南人张养浩也曾登上泰山,并写下七言律诗《登泰山》,记录其初次登临泰山的经历:“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此时的张养浩正值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诗中可见其登顶观日、意气风发之态,展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泰山以南百余公里,有历史名山峄山。峄山,又名邹峄山、绎山,后者为其本名,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峄山不算高,但它以其怪石叠积、象形透剔、洞穴幽邃、灵泉喷涌,集泰山之雄伟、黄山之秀奇、华山之险峻于一身,与岱宗争奇斗艳,从而博得“灵通泰岱”“邹鲁秀灵”“衍岱钟灵”之美誉,素有“岱南奇观”“齐鲁名山归岱峄”之说。
相传春秋时鬼谷子携弟子孙膑、庞涓登峄演兵。老子曾于后炉丹峪修行,传说留有丹炉、洗药池等遗迹。孔子亦曾登峄山,并在此设坛讲学,峄山现存“孔子登临处”“孔子小鲁处”等石刻。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至峄山,命李斯撰文刻石,立下著名的秦峄山碑,此为秦始皇东巡所立七碑之首。
据记载,司马迁、孟子、李白、杜甫、欧阳修、陆游等都曾登临峄山。南宋诗人陆游曾写下《古筑城曲》:“峄山访秦碑,断裂无完笔。惟有筑城词,哀怨如当日。”宋代诗人方回也曾登上峄山,写下了《次韵赵朴翁赴衍圣公峄山书之招》一诗:“邹鲁相望击柝间,亦颜谁许独晞颜。同源泗水别溯水,接壤峄山连泰山。万山元勋辟杨墨,一时浮论主雍环。七篇事业君能讲,男子临岐泪肯潸。”清代诗人袁枚有诗《登峄山》云:“峄山高六里,气与泰岱通。我行邹鲁邦,登兹最高峰。”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曾三次游历峄山,并留下大量诗文与书画作品,展现了其与这座名山的深厚渊源。《峄山》一诗即是其游览峄山时所作:“徐州五色土,乃在峄山下……砉然触穹苍,千峰构云厦。曲径回肠盘,飞泉震雷泻……结茅此间住,万事棼可舍。山中古仙人,或有骑龙者。”峄山半山亭留有郑板桥所作楹联“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非常形象准确地概括出了峄山的自然特征。
齐烟九点,诗韵千佛
济南古称齐州,以泉水青山与人文底蕴闻名,此处名山除千佛山外,还有华不注山、鹊山等。唐代诗人李白在山东居住了23年,曾多次来到济南游览,对济南的景色记忆尤深。
华不注山,俗称华山,又名金舆山,是“齐烟九点”之一。早在北魏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了华不注山的雄姿:“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李白对这座挺拔清秀的华不注小山很感兴趣,曾登山游览一番,饱览了山上山下的优美风光,对此赞不绝口。即便后来离开济南,李白对此山风景仍然很是怀念,于是写下诗作,回忆曾经的游览感受:“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二十首,也是描写华不注山最早的诗篇。“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李白一语就道破了华不注山风景的独特之美。当时,山脚下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名为“赤松亭”,“赤松”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上古仙人赤松子。李白来此游赏时,陶醉于山水美景,行至此亭处,驻足休憩,“赤松”因而得以入诗。此外,李白还游览了与华不注山遥遥相对的鹊山。
千佛山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春秋时称“靡笄山”,汉时多称“靡山”“历山”,魏晋时因山上建舜庙,又名“舜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佛教兴盛,沿山凿刻千尊佛像,故名千佛山。古时立于山巅北望,可见城北九座山头,称为“齐烟九点”。千佛山风景秀美,人文荟萃,吸引了鲁班、魏收、秦琼、曾巩、张养浩、边贡、丁宝桢、王士祯、翁方纲、刘鹗等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诗文。
明代诗人边贡登上千佛山后,在《九日登千佛山寺》一诗中写道:“窈窕寺门敞,苍苍山径微。风轻不落帽,云近忽凝衣。背领丹枫直,垂岩紫菊肥。晚途喧葆吹,舆醉出林霏。”与刘墉等并称“清代四大家”的翁方纲曾任山东学政,在济南期间遍游各处名胜,所作诗文、题跋、书札、碑联、铭志、杂考等多达数百,其中一首《千佛山》颇为有名,诗中写道:“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历亭遥望处,寤寐倚栏情。”
清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济南,登千佛山后作《千佛山极目》,盛赞其景:“分干自岱宗,冈峦雄且秀。历城作南屏,洪荒判早就。偶来恣揽结,望远欣所遘。驻辇傍云关,步屧跻萝岫。初无五丁斧,石佛谁所镂。拈花或龈笑,悲物或眉皱。其下有空洞,淙淙出乳窦。精室筑左侧,琴书芳润漱。两树丁香花,芳菲绿阴茂。开窗纳烟霞,俯槛睇锦绣。泰麓巢云处,延赏既已富。探奇复得此,坐久消清昼。因悟境无穷,骋怀难尽副。”
山海相依,灵秀崂蒙
在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也有一座名山,叫崂山,古称劳山、牢山、不其山,又名辅唐山、鳌山,主峰名巨峰,俗称崂顶。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称。自古以来,到过崂山的名人不可胜数,夫差、秦始皇、汉武帝,李延寿、苏轼、赵孟頫、蒲松龄等都曾登临崂山。
宋代诗人苏轼曾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诸城与崂山相近。据载,苏轼曾三访崂山,在他的《盖公堂记》中就有“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的记载。

元代书画家、诗人赵孟頫,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赵孟頫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登崂山,为太平宫道士书《道德经》,刻于犹龙洞摩崖,塘子观亦存其“世外别墅”题刻。登上崂山的顶峰,赵孟頫遍览崂山美景,远眺山海风光,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作七绝《咏崂顶》:“山海相依水连天,万里银波云如烟。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清代诗人、文学家纪昀也曾经来过崂山,写有五言诗《八仙墩》:“陡壁东溟上,登临意豁然。鲸鱼吹海浪,鸥鸟破螟烟。足外真无地,眼中别有天。餐霞谁到此,千古说青莲。”八仙墩位于崂山东南隅,相传为八仙过海的起点。
站在崂山顶上西望,300多公里处有一座名山,叫蒙山,它是山东第二高峰,古称“东山”“东蒙”,又称“亚岱”,这里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周朝起,蒙山被封国颛臾专事祭祀,长达千年之久。春秋时期,在蒙山南北封国设邑。据《诗经·鲁颂·閟宫》载:“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可见,在先秦时期,蒙山就与泰山一样,成为齐鲁大地上的标志性文化名山了。
唐天宝四年(745年)秋,杜甫与李白重游鲁郡,一起去寻范居士,二人同游蒙山二十余天,登高望远,十分感慨,杜甫挥笔写下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宋代苏轼也登过蒙山,留有“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赞誉。
清康熙皇帝冬游蒙山,适逢雪落,即兴赋《蒙阴晓雪》,有“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之咏。乾隆皇帝南巡亦多次题咏蒙山,如“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诗句中充满对蒙山风光的欣赏与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