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峰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政策体系完善、名录拓展等方面不断突破,并通过文旅融合与人才培养,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10月30日,在2025中华文化天府论坛主论坛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王晓峰以《构建全球视野下的非遗整体性协同保护机制》为题进行主题演讲。
  王晓峰说,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整体性协同时代。他特别提到四种协同路径:通过体系化协同,打破了传承壁垒与发展困境,构建了多元共治的生态网络;通过公共化协同,激活了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命力,实现了从小众传承到大众共享的根本转变;通过数字化协同,突破了时空局限,为古老技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过国际化协同,拓展了文明对话的维度,让中国智慧为世界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演讲中,王晓峰特别提到了青城武术、川剧等国家级非遗的成功保护和传承案例,以及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功举办的经验。他指出,数字化时代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全新路径,既能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广泛传播,又能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互动体验,通过构建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应用多渠道传播的数字化系统,让技术真正成为非遗保护的加速器。
  此外,王晓峰还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全球知名品牌寻求与中国非遗的发展合作,这也是国际化协同保护的重要体现。“国际知名品牌对中国非遗元素的发掘,向世界打开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的一扇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朱萌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