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参考消息》10月30日刊发文章《当<牡丹亭>遇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外倾情演绎<汤莎会>激起超越时空回响》。全文如下:
在天然水景与园林舞台中,中外青年携手倾情演绎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同台对话,“莎翁”与“汤公”的跨界戏剧在《汤莎会》碰撞出新的火花,激起超越时空的回响。
10月24日,以“十年文明互鉴路·牡丹新声世界听”为主题的2025年第七届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在江西抚州启幕,吸引了海内外千余名专家学者、青年学生与戏剧爱好者参与,一场跨越时空、横贯万里的文明对话正在上演。

英国斯特拉特福镇莎士比亚故居花园内,有一座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并排站立的塑像。(吴鲁 摄)
携手创新跨界剧目
距今400多年前,英国的莎士比亚与中国的汤显祖不约而同地书写了各自的“黄金之作”。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南柯记》等戏剧享誉世界。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汤显祖生于1550年,他们都于1616年逝世,他们都在自己的作品里发出韶华易逝的感叹。
中国著名昆曲艺术家与英国戏剧导演携手创排跨界戏剧《汤莎会》,通过昆曲等中国传统剧种与西方戏剧形式的交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大戏剧体系在东方戏曲舞台上实现跨文化融合的一次尝试。
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走过十年历程。本届活动上演的《汤莎会》《南柯仲夏梦》等跨界剧目,展现了东西方戏剧文化融合的新可能。
文化连通心灵。“最吸引我的是文化上的连接,400多年前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虽远隔重洋,却如同隔空对话的知音,书写着爱和善良等人类共通的永恒主题。”在《汤莎会》中饰演莎士比亚的英国戏剧演员马特·格雷说。
英文版《牡丹亭》并未简单复刻昆曲程式,而是以简约舞台和西方民谣来衬托情感,其中西方民谣由导演艾米丽·斯奈德亲自演唱。“讲述爱与梦的戏剧离不开旋律的支撑,我们在探索演绎中国经典的可能时,特意融入几首西方曲调作为音乐衬托,比如选用《她穿过集市》这首著名的爱尔兰民谣,还选取一支英格兰旋律配以莎翁诗歌。”斯奈德说,“我们始终相信,当情感涌起时,人们以诗言志,以歌咏怀,这正是情感表达的自然升华。”
  利兹大学导演史蒂夫·安塞尔与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军共同创作的《南柯仲夏梦》则进一步突破,将汤显祖《南柯记》与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创新融合。安塞尔说,这两部作品虽主题不同,但都构建了超现实世界——前者是蚁国秘境,后者为精灵森林,剧本经中英团队深度改编,通过中国书生在蚁国世界面临的人生抉择,展现抉择背后的深刻寓意。
  青年接棒传承经典
当东方年轻面孔的杜丽娘婉转吟唱倾诉至情时,与之执手相望的柳梦梅由爱尔兰青年诠释,杜丽娘的侍女春香由英国青年扮演,而美国青年演员饰演的判官以英文念白穿插其间——这一充满文化张力的舞台画面,正是此间举行的江西抚州“汤莎遗韵·青春对话”活动的缩影。
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学院院长迈克尔·多布森率领的剧团,将英文版《牡丹亭》从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带至汤显祖故里抚州,他之所以让中国青年饰演杜丽娘、爱尔兰青年演绎柳梦梅,是希望“让汤显祖剧目突破原有受众圈层,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这份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正由年轻一代接续。
从利兹大学与对外经贸大学合作的《南柯仲夏梦》,到伯明翰大学与北京大学共同创作呈现的英文版《牡丹亭》……安塞尔感叹:“当双方年轻人在机场初次碰面时,仿佛老友重逢般自然。”
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周靖轩此次参演了《南柯仲夏梦》,这次独特的合作经历让他印象深刻,中英两国的演员团队直到开演前一日才真正相见,此前的排练都通过线上会议完成。“当我们在机场相遇,继而共同站在排练厅的那一刻,本身就像梦想照进现实,与剧中‘梦与爱’的主题交相辉映。”
伯明翰大学学生莉伯蒂·迈尔斯·奥德尔沉醉于《牡丹亭》中超越生死的恋情之美与人物命运的缥缈诗意,“我非常享受这次演出,在塑造判官这一角色时,我并没有照搬传统,而是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融汇东方戏曲的手势、步法”。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吉拥军说,通过学生们的精彩演绎,看到了经典戏剧在当代青年手中的传承与创新,也看到了中英文化交流的美好未来。
十年来,在两国各界共同努力下,以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成为中英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
  在《汤莎会》中饰演莎士比亚的英国戏剧演员马特·格雷今年已经60岁,16岁就开始从事戏剧演出的他笑着说,古老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年轻演员和观众来说虽是挑战,但一旦突破语言障碍,罗密欧与朱丽叶、杜丽娘与柳梦梅的青春悸动便能直击人心。
  戏剧为媒文明互鉴
在英国斯特拉特福的埃文河畔,一座依循中国传统工艺精心筑造的牡丹亭静静矗立,飞檐翘角与窗棂浸润着东方美学,已成为莎士比亚故乡举办戏剧演出、文化雅集的新舞台。
抚州与斯特拉特福于2016年结为友好城市,这座牡丹亭是汤显祖故乡赠予莎士比亚故乡的友谊厚礼,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学院院长迈克尔·多布森教授感慨道:“此次启程来抚州前,我们刚在那里完成英文版《牡丹亭》的最后排练。”剧中,他扮演晚年隐居的汤显祖。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华南区域合作领事虞一帆说,十年来,中英人文交流成果丰硕,抚州与斯特拉特福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莎士比亚学院等机构在华推广莎士比亚文化,汤显祖作品在英国广泛传播,这些交流生动诠释了两国人民经久不衰的友谊。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抚州推动戏剧全球巡演,让汤显祖剧目走向英国、新西兰、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引进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批优秀经典剧目来抚交流演出……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王春梅表示,从2016年至今,我们既见证了盱河高腔、昆曲等传统剧种的当代焕新,也目睹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品的跨文化对话,更欣喜于抚州“城中有戏、戏在城中”的“中国戏剧之都”品牌走向世界。
  多布森曾在20世纪90年代前往北京讲学,开始接触中国戏剧。在他看来,这一版《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绎,仿佛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合作。谢幕之际,他动情地谈到,莎士比亚戏剧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它能不断被重新诠释,融入全球多样的戏剧传统与语言体系,而汤显祖的戏剧也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与人文精神,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愈发广阔的发展前景。(记者 李兴文 程迪 彭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