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来首次面向全民征稿,马年生肖邮票图稿来了

2025年10月29日,《丙午年》特种邮票图稿亮相,这就是被集邮爱好者们广泛关注的马年生肖邮票。

此次生肖邮票图稿是中国邮政自1980年发行生肖邮票以来,首次打破专业壁垒,面向全民征集,并公开招募大众评审评选出的图稿。《丙午年》特种邮票由王红卫、赵恩重设计,该邮票将于2026年1月5日正式上市发售。


10月29日,中国邮政《丙午年》特种邮票图稿发布仪式在京举行。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参与三次生肖邮票征集,“终于‘进门’了”

《丙午年》特种邮票第一枚图名为“驰跃宏图”,以“腾跃新时代”为核心意象,展现了一匹红马奔驰于祥云之上,鬃毛如焰,四蹄生风。第二枚图名为“万骏臻福”,以“万马奔腾,驰骋千里”为核心意象,展现了三匹奔跑的骏马。三为众,寓意奔腾不息、共同奋进。图案背景及马身辅以祥云纹、火焰纹、缠枝纹等传统吉祥纹样,既隐喻福运连绵,也强化了东方美学底蕴。邮票中的骏马既展现出“一马当先”的开拓气概,也诠释了“万马奔腾”的团结力量,将马的形象与新时代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完美融合于方寸之间。

《丙午年》特种邮票设计师王红卫是清华美院教授,他曾参与龙年生肖邮票和虎年生肖邮票的征集,作品均制作成当年的邮资明信片。“过去两次,总感觉差了那么一点儿,最终没入选生肖邮票。丙午年的生肖邮票,我终于‘进门’了。无论是作为一名设计师,还是一名教师,一生能设计一枚生肖邮票都是无比幸福的事情。”王红卫说。

邮票在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在王红卫看来,生肖邮票更蕴含着一种看不见的能量与气场。“比如这次的生肖邮票,第一幅邮票中的红马引领了第二幅中的三匹骏马,体现万马奔腾,寓意团结和协作,也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另一位设计师赵恩重是第一次参加生肖邮票的设计,“我观摩了前三轮马年生肖邮票,都是立马的形象。所以我就考虑这次生肖邮票的马应该是动起来的马。也可能是这个原因,这幅设计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



《丙午年》特种邮票由王红卫(右一)、赵恩重(左一)设计。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169人提交了440幅生肖邮票设计图稿

本次生肖邮票征集共收到169人提交的440幅图稿,其中投稿者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84岁。同时,创新评审机制,实行大众评审、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双轨制。通过网络公开招募,遴选出101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大众评委。《丙午年》特种邮票经历全社会征稿、大众评审投票与专家评审流程最终诞生。

北京大学大二学生赵兰愿是大众评审之一,当从小热爱集邮的他听说要招募生肖邮票评审时,第一时间报了名。“我喜欢邮票,也希望知道更多关于邮票的故事、知识。邮票设计师在我心目中都是大咖,参与生肖邮票的评审是特别难忘的经历。”虽说是集邮迷,但是当赵兰愿真正面对不同风格的设计图稿时,也有些拿不定主意,“刚开始我觉得应该在心里划定条条框框或者评审标准,不过我既然是大众评审,那么按照一名普通集邮爱好者的喜好去评审应该就对了。”

当天的发布会还公布了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的图案,这些设计图稿均来自《丙午年》特种邮票征集活动。记者看到,这些作品风格、色彩各具特色,有的是卡通形象的马,有的是马踏祥云,还有的以多匹骏马的形象组成一朵绽放的花朵。

在谈到《丙午年》特种邮票征集图稿作品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原院长马赛用“惊艳”表达对作品的赞赏,“这次面向社会征集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马形象的表达非常多元,而且马本身的形象也寄托着很多情感,比如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


此次生肖邮票图稿首次打破专业壁垒,面向全民征集图稿。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素人”设计者尚有提升空间

在生肖邮票中,当数1980年发行的猴票最为著名,此后每一年的生肖邮票发行都受到集邮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此次面向社会征集的设计图稿风格“百花齐放”,未来风格迥异的设计图稿是否能够入选生肖邮票?

马赛表示,每一轮生肖邮票都有相对固定的风格,因此在评审时需要延续风格的统一。“在本次作品征集中,我们看到有卡通等类型的设计,但是从生肖邮票风格的延续性上来说,还是有些不匹配。”

在本次征集中,有多位“素人”设计师提交了作品,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生肖邮票设计师,他们还有提升空间。马赛介绍,邮票不同于普通的设计,其画面、制作工艺均有独特性。另外,生肖邮票还蕴含着深层的寓意,有些设计者表达得并不准确。“比如我们在前期评审时发现,有作品用马驮着宝瓶,但是从传统来说,应该是大象驮宝瓶。类似这样的艺术符号,有的作品表现得就不够准确。”

马赛表示,与单独一枚生肖邮票相比,两枚生肖邮票这种模式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像《丙午年》特种邮票,一匹马和三匹马,它们体现的是个体和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骏马奔腾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他同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尤其是A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邮票的形态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未来的生肖邮票也许会变成动态的形式。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