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大藏·大理 | 满院小动物!大理这个小院里,瓦猫教做人



距离博物馆20公里外的喜洲古镇,掩着一处瓦猫小院,是“泥人苏”的工作室和家。推开木门,猫、鸡、狗、羊,满地跑,撒泼打滚。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300平方米的院落中,每日涌入两三千名游客,喧哗中是蓬勃生命力。

大理泥塑省级传承人苏龙祥,已是第四代传承人。博物馆里那个关于南诏时期义猫报恩、至死守护的传说,他打小就听。“四五岁时就蹲在爷爷身边捏泥巴,七岁那年,第一次听爷爷讲瓦猫的故事。”他抬头望向屋檐,那里蹲坐着一只只神态各异的瓦猫,守护着这座老宅。


爷爷去世时,工作台上还留着一只未完成的瓦猫。“爷爷的手艺,我想把它传承下去。”苏龙祥从传统出发,却不拘泥于古法。大理十二县市的瓦猫造型本就不尽相同,而他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发出300多种瓦猫形态。

“猫脚下一定要踩着瓦当,这叫脚踏实地;它背上起伏的鬃毛,喻示人生总有一波三折。”每个前来体验瓦猫工艺的孩子,都能从这些泥土塑造的形象中,听懂做人的道理。他还将非遗甲马的古朴、扎染的蓝白韵律融入瓦猫创作,把普洱沱茶压制成瓦猫形态。

近年来,他的作品走向北京、武汉、长沙等地举办个展。沿着“在地性”这个坐标往外走,发现无限可能。


大理,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资源丰厚:833项代表性项目、2861位传承人、18项国家级非遗……这一切,在州博物馆的历史脉络中皆有迹可循。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向军的办公室,就设在博物馆内。在他看来,“博物馆的文物为非遗提供历史脉络与创作灵感,而非遗产品又成为博物馆的文创出口——形成一个有机的闭环”。

眼下,一处集展示、展销、体验于一体的非遗空间正在规划中,想要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吸引年轻人,让他们理解:老祖宗的东西从未远离。

“我们把博物馆里有特点的文物元素提取出来,以非遗技艺重新演绎,这样的文创才真正具有价值。它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携带着手艺的温度与记忆的再生。”赵向军说,非遗创新需具备四要素:文化性、艺术性、技术性与时代性。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