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丨说水解字:沪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沪”字怎么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沪”字有一种读音:hù

“沪”字的含义

水部,左右结构。

①表示上海的别称。

②表示沪渎,古水名。

③表示姓。

藏在渔具里的“沪”

上海,这座繁华的东方都市,拥有一个充满水韵的简称——“沪”。这个字的背后,藏着一段与江南水乡息息相关的故事。

江南水网密布,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在这片水汽氤氲的土地上,先民们创造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捕鱼方式。他们在潮水涨落的岸边,将竹竿连成排插入泥中,用绳索编织成两道伸向岸边的竹墙。当潮水上涨时,竹墙隐没水中;当退潮时,竹墙露出水面,还将随潮水而来的鱼虾拦下。这种巧借潮汐之力的捕鱼装置,就是“沪”最初的模样。


南朝学者顾野王在《舆地志》中生动记载了这种捕鱼方式:“插竹列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而没,潮落而出,鱼蟹随潮碍竹不得去,名之曰扈。”这里的“扈”指一种捕鱼装置,后来因为用于水中,加上了三点水,成了“滬”,也就是简体字“沪”的前身。


“四渎”是中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统称,最早见于《尔雅·释水》,包括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据此,“渎”可以理解为入海的河。

在明代以前,发源于太湖的吴淞江是独流入海的大河,其入海口便被称为“渎”。这片水域因沿岸渔民广泛使用“沪”这种渔具捕鱼,得名“沪渎”。后来,虽然经历了朝代更迭和文化变迁,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先民仍保留了“沪”这个字,把它从渔具的名称,演变成了这片土地的代称。

随着岁月流转,上海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但那个源自古老渔具的“沪”字,却始终跟随着这座城市。它像是一枚文化的印记,将现代都市与江南水乡的过往紧密相连。

如今,当我们走在上海的外滩,看着滔滔江水汇入大海,或许能想象到千百年前水边林立着的竹墙。“沪”见证着这座城市从水中走来,向世界奔去。

来源:中国水事

上观号作者:上海水务海洋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30日 14:0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