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南,当地文化工作者王峥嵘王峥嵘提及一个生动的细节:在过去,扎染传承人没有手套,双手因常年染蓝而觉得“土气”,甚至羞于伸手示人。但如今,景象已大不相同。那些曾经的传承人,已经从“手艺人”转变为备受尊重的“文化人”,自尊心和热情大增。

这一转变,源于在他人的注视与认同之下,本地人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价值。曾经的扎染传承人,如今已成为文化自信的鲜活象征。
这种认同的构建,同样在瓦猫传承中熠熠生辉。大理泥塑省级传承人苏龙祥,是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他抬头望向自家老宅的屋檐,那里蹲坐着一只只神态各异的瓦猫,默默守护。爷爷去世时,工作台上还留着一只未完成的瓦猫。“爷爷的手艺,我想把它传承下去。”这份朴素的承诺,是文化认同的起点。

苏龙祥从传统出发,却不拘泥于古法。他深知大理十二县市的瓦猫造型本就丰富多样,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发出300多种形态各异的瓦猫。每一个前来体验瓦猫工艺的孩子,都能从这些泥土塑造的形象中,听懂关于“脚踏实地”、“人生一波三折”的做人道理。文化,就这样在互动与创新中完成了自信的传递。
同样,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她成长于大理周城村,学习历史专业,在北京工作数年后毅然回到了家乡。她创办扎染工坊,和村里的嬢嬢们一起,守护并活化着这门古朴的手艺。
正如王峥嵘所言,在大理,有一种文化上的循环:它既被观看,也在观看;既被诠释,也在诠释;既被传承,更在创新。在这片土地上,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中,这样的文化实践不断激起回响、引发热爱、继续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