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2年3月2日至26日,文化部在广州召开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会后,老舍、曹禺、阳翰笙、张庚等剧作家乘汽车到汕头考察潮剧,并举行潮剧座谈会。此后,老舍、曹禺等人又往福建考察地方戏剧,并于4月13日在福州市参加了福建省地方戏剧座谈会。

1962年4月,老舍与曹禺等观看莆仙剧《春草闯堂》。(舒济、舒乙、金宏编著《老舍》,燕山出版社,1997)
这次座谈会上,老舍、曹禺、张庚、阳翰笙、李健吾等著名戏剧家作了发言。福建省文化局在1962年4月17日就迅速向本省的有关文化机构和剧团印发了这次会议的记录稿。这份题为《老舍、曹禺、张庚、阳翰笙、李健吾等来我省座谈会记录1962,4》的记录稿中老舍的发言内容转引如下(按:老舍发言记录稿中括号内文字是原记录稿中就有的,此外方括号内的文字和标点符号,均系笔者所加):
老舍:过去没来过福建,这次到福建来,看了很多戏,学了不少东西,很兴奋,这是我们几个人的共同感觉。我们看了许多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福建戏剧工作很有成绩,戏剧艺术真是“百花齐放”,令人振奋,回到北京,要向首都的朋友吹吹牛,介绍你们的先进经验。看了戏,意见不成熟,况且你们有些戏也是才搞的,不是已经成熟的了。我们看的几个剧种,都有悠久的传统。我们看了芗剧的“加令记”,高甲戏的“连升三级”,莆仙戏的“春草闯堂”,闽剧的“贻顺哥烛蒂”。这些戏剧都很有生气,真是生龙活虎,使人兴奋。阳翰老[按:指阳翰笙]是四川人,到处吹川剧,川剧有很多好喜剧,如“乔老爷上轿”“拉郎配”,最近出版了廿多出喜剧,我看高甲戏的“连升三级”可以和川剧的好喜剧媲美。假如要提意见的话,觉得魏忠贤这是个狡猾、阴险的人物,想同乡下来的土财主开开玩笑,让他去赶考,这是可以的,但到后来将他收做爪牙,为什么要收用这么个糊涂的家伙呢?是不是用几句话来透露[出]他的心情,点明为什么会更好些。
“加令记”很有趣。大人喜欢,小孩子也很喜欢,要是处理得有诗情画意。[,]使人对这只小鸟感到更可爱,会更好,觉得鸟笨了一些,卖豆腐的对鸟也并不怎么爱它。一个人常常有爱某一种动物如犬啦,猫啦,爱得入迷的(当然四害是要除的,不能爱。),戏里这种关系还表现[得]不够。
“春草闯堂”这出戏,尽管是语言不好懂,我还是很喜欢。这戏有那么一点[不足],喜剧的气氛还不够,正面的斗争多了,比如打死恶霸。吴桐这个人物,我看可以不要,这个人的势力也很大,将来两个人结婚了,能不能平安过日子呢?很危险,我是夜里睡不着的,很替他们耽心。有了与尚书夫人的斗争已经够了,戏的最后,吏部尚书是怎样的态度,没有交代明白,恐怕新夫妇以后的日子不大好过吧!喜剧要使人心情愉快,现在我们看完后,心情还不大愉快,想起来还有点不好受,有了吴桐,大家还是要耽心的,因为薛政庭究竟是打死了人,打死人总是不简单的事,就是春草这个仆人,我们也替她耽忧。阁老与吴尚书是不是同一类型的,不很清楚,这个丫环有些力量,敢闯公堂,敢同诰命夫人打架,可见阁老的家人也不是好惹的。我想只强调同阁老的矛盾这一面也就够了。个人的感觉,戏应该更有戏剧性,更会使人发笑。不要改,加点工,一个戏要经过十年八年几十年的磨练。北京纪念梅先生[按:指戏剧家梅兰芳]、周先生[按:指戏剧家周信芳]、盖老[按:指戏剧家盖叫天],他们舞台艺术几周年几周年,他们一个戏都是摸[磨]了几十年。我们前次同梅先生、周先生到朝鲜去,他们还是演那几个老戏。他们演老戏不是什么都不用再准备了,梅先生演出前三、四小时谁也不接见,蒙着被子,准备他的戏;周先生演出前喜欢跑到海边上散步,他说“今天午[舞]台大,到海边呼吸大自然的空气,气魄就会大一些”[。]他们就是这样认真的搞戏,所以称得上是“大师”。我们的话剧演员,演不多久就滑了。盖老七十五岁了,还在北京舞台上演好几出大武戏,一点也没偷工减料,该怎么演就怎么演,该摔几个觔头就摔几个。北京很多有名的武生去看,都佩服盖老的“背花”很准确。“打店”他一辈子演了多少回,还是一次一次不断加工,越演越好,真是始终不懈的勤练。艺术这个东西不能急,要慢慢来,我的意见可能都不正确。
“贻顺哥烛蒂”也是好戏,特别佩服演贻顺的演员,演技实在高明。假如让我提感想,好象太现实了。艺术不同生活,特别是戏。舞台不能同生活一样。舞台上的东西多了戏就出不来。西洋不论是什么派,舞台上都力求简单。记得西洋很红的小歌剧叫作“音乐喜剧”的一出戏演了好几年,舞台上的东西很少;苏联的轻歌剧也是轻松情节的,舞台上也没有什么东西。我们戏剧总是让它松散些,有抒情。舞台上的布景、道具应该??[按:此处两个字模糊,疑似:简单]些。让戏出得来。
话剧“东征”演得很好,天主???[按:此处三个字模糊,疑似:教因素]太多了,很多戏都被它占去了,用不着那么强调,这是个矛盾,但与郑成功没太大关系,假如不改它,我想对神甫的那一套,处理要特别注意,神甫在外国那是身份很高的,权力很大,教皇下面就数他了。比如第一场见郑成功,按照神甫的身份,郑成功应该出去接他。当然如果郑成功去接他,这戏就不好办了。戏的结构是一个整体,各部分都有联系,不能提一点就改一点。
对于戏剧,来的几位朋友,他们才是专家,我是半路出家的。总之希望剧协能加强力量,多作安排,让作者、老艺人、青年演员经常见面;导演、演员经常交流经验,??[按:此处两个字模糊,疑似:措施]要落实。我们在广州开了25天会,我觉得就很好。工作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稿纸等等,文化部门帮助解决,(香烟文化部门是解决不了的)。福建戏剧传统深远,演员才能很高,文化部门,剧协等,采取一些措施,戏剧艺术一定发展更快、更繁荣。
老舍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而且也是一个爱看戏的人。老舍因为是第一次到福建省,所以对福建的地方戏剧有些陌生,他在几个县市观看了福建的多种地方戏剧之后,感到“看了许多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所以在总体上对福建的地方戏剧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福建的戏剧艺术真是“百花齐放”。老舍在福建省戏剧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对这次观摩过的福建地方戏剧如芗剧《加令记》,高甲戏《连升三级》,莆仙戏《春草闯堂》,闽剧《贻顺哥烛蒂》和新排演的话剧《东征》等逐一作了评论,不仅指出这几部戏剧和话剧在剧本及演员表演方面的优点,而且也指出这几部戏剧和话剧在剧本及演员表演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就剧本的修改、提升演员素养、保障演员的生活待遇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老舍在日记中也记载了他在福建省各地观看福建地方戏剧的情况(当年4月7日至12日日记)。每天观看演出后,他还会作诗。《观〈连升三级〉》:“泉州高甲戏,三级喜连升,独辟新风格,时翻古乐声;状元无点墨,皇帝似多情,入骨肆嘲讽,人民眼更明。”《赠鲤声剧团》:“可爱莆仙剧,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魂断团圆后,神移笑语前;春光芳草碧,莺啭艳阳天。”《观林务夏同志演贻顺哥》:“八年尚忆钗头凤,今夕欣看贻顺哥,宜喜宜悲情似海,轻愁微笑漾春波。”另外,同行的张庚亦有日记,更为具体,或可作为参考文字,写入新版的《老舍年谱》和《老舍年谱长编》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这篇老舍于1962年在福建省考察地方戏剧期间所作发言的记录稿,虽然未经老舍本人审定文字,但是由福建省文化局的工作人员现场记录、整理并由福建省文化局印发给全省的有关剧团和文化机构的,因此文字内容是可靠的。
这篇至今尚未公开发表的发言记录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可以弥补《老舍全集(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在收录老舍文章方面的不足,也可以从中看出老舍对福建省的地方戏剧的评价,对于了解老舍在1960年代的戏剧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今后再编辑新版的《老舍全集》时能将老舍的这篇发言记录稿收入其中。
(作者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