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云龙功果桥镇吹吹腔:“活”在群众间 “融”入文旅中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大理州云龙县功果桥镇的文化艺术广场上正在进行白族吹吹腔群众汇演。舞台上,演员们身着色彩艳丽的戏服,头戴精致的头饰,手持道具,配合着锣鼓等乐器的节奏,声情并茂地演绎着白族吹吹腔剧目。台下,观众们看得入神,时不时和周边的人讨论剧情,掌声此起彼伏。这样扎根群众的演出,在功果桥镇早已成为常态。

作为白族独有的少数民族传统戏剧,白族吹吹腔在功果桥镇的传承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吹吹腔的主要发祥地,更是其传播核心区,深厚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每逢春节、国庆、火把节等重要节日,男女老少齐聚一堂,观看吹吹腔表演,这已经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观众刘永珍激动地分享道:“我从小就喜欢、爱好戏曲,只要有演出我都会去看,哪里唱戏我的心就开始慌了。听听戏、唱唱戏,我感觉都很开心,有时候为了唱戏饭都顾不上吃。”她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吹吹腔的热爱。

传承的生命力,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坚守。目前,云龙县共有8个吹吹腔业余剧团,其中功果桥镇就有6个,分布在下坞、汤涧、汤邓等4个村寨,全镇现有传承人102名,其中省级4名、州级3名。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承力度的加大,剧团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剧团之间相互合作,白族吹吹腔的影响力逐渐走出云龙,走向全国各地。

吹吹腔艺术省级传承人杨会池说:“只要有活动,我都会去表演,不光是在功果桥镇演出,县上、州上组织活动时只要通知我们都会去表演。通过我们的这种表演方式,我们要把白族吹吹腔推广出去,也要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创新白族吹吹腔,功果桥镇于2015年筹建了“白族吹吹腔艺术博物馆”,建成了白族吹吹腔文化艺术广场。走进博物馆内,戏本、戏服、戏箱、戏台、脸谱等整齐陈列,生动再现了吹吹腔的发展历程。据了解,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每逢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还会举办主题活动,成为了弘扬吹吹腔的重要载体。

云龙县白族吹吹腔艺术协会会长马云飞说:“吹吹腔博物馆建成以后,为白族吹吹腔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的一些院校和一些专家前来参观、研究我们的白族文化。”

功果桥镇位于澜沧江畔,这里山清水秀,高峡平湖相映成趣,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近年来,功果桥镇在保护和传承吹吹腔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举办吹吹腔展演、商贸活动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

功果桥镇副镇长胡秋梅说:“功果桥镇作为白族吹吹腔传习基地,通过举办汇演活动,一方面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吹吹腔,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到功果桥镇,感受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字银洁 杨志平 马怡晗)


(文化责编:拓荒牛 )